去年,流量明星蔡徐坤一條微博“轉發量過億”,引發了一場關于“明星流量數據造假”的巨大爭議。最近,在公安部開展的“凈網2019”專項行動中,蔡徐坤1億轉發量的幕后推手星援APP(泉州市星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被查,法人代表蔡坤苗因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被批捕。靴子落地,以法律的名義,潮水退去,方知誰在裸泳。
蔡徐坤一條微博“轉發量過億”,恐怕除了他的鐵桿兒粉絲,任何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絕無可能。2018年的新浪微博用戶為3.4億,“轉發量過億”也就意味著每3個微博用戶就有1個在轉發,難道國人都這么閑?蔡徐坤的微博粉絲還不到2500萬,“轉發量過億”更意味著不僅其每一個粉絲都參與,還有7500多萬的“編外粉絲”參與,這符合常理嗎?而轉發量超過1億次,評論量超過240萬次,點贊量超過106萬次,這三個數據怎么看也都不相匹配。
流量時代,各路明星的粉絲們為了維護自家“愛豆”,自發組建或由經紀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數據站應運而生。事到如今,還有不少蔡徐坤的粉絲們在給“我們家坤坤”叫屈:“別人家的‘愛豆’一樣在刷榜啊,那誰誰,以及誰誰誰刷得更厲害……”但在法律面前,這種叫屈顯得蒼白無力。
流量明星在當下的輿論場中,早已不是什么褒義詞。當下流量明星的一大共性是“才不配位”,除了看似唬人的流量,并沒有優秀的影視或音樂作品,所以會出現流量反噬的尷尬——去年迪麗熱巴拿下第十二屆金鷹獎“視后”,被群嘲為“水后”,甚至她參加的綜藝節目《聲入人心》也受到牽連,口碑大受影響。
影視圈“唯流量至上”的惡性循環,是伴隨前幾年資本大量涌入影視行業而興起的。這場飲鴆止渴的游戲里,人人都揣著明白裝糊涂,而可悲之處在于,盡管泡沫被戳破是遲早的事情,但所有局內人都心存僥幸,不相信自己會是這場“擊鼓傳花”游戲的最后一棒。造假產業鏈的邏輯是,任何人只要肯出錢,就能在相關平臺上“買贊”“買粉”。而在這場狂歡中,藝人經紀公司的推波助瀾,社交媒體平臺方監管的缺位,以及演藝市場“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默許,都難辭其咎?此瓶鋸埖奶摷贁祿褪窃谝画h扣一環的“合謀”中應運而生。
天下苦流量久矣。既然無法指望行業內部的“自律”,那么就只能通過法律這一“他律”手段捅破數據造假的膿包。刷量平臺被查的喪鐘,是給所有流量明星敲響的警鐘。當大眾對數據喪失信任,數據造假也就沒有意義,逐利的資本也會迅速退去,那么就亟須新的評價體系形成。讓公眾的口碑成為真正的流量,之所以很難,恰恰是因為影視行業的內容生產者們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為什么出發——“用作品說話”五個字,在哪個時代都是最大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