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們對于《上海堡壘》票房失利的討論非常熱烈,甚至超過了電影本身的熱度。有觀眾表示,“華語科幻電影始于《流浪地球》,止于《上海堡壘》”。
這其實是好事。一方面,這證明了中國觀眾對于科幻電影確有期待和熱情;另一方面,這顯示出中國科幻電影的受眾群體已具有相當的鑒賞力。當然,有著《流浪地球》開啟的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在前,觀眾對《上海堡壘》的期待值被放大,繼而可能影響了對電影質量的實際評價?v使如此,《上海堡壘》的失敗仍是顯而易見的。
不少網友認為,這是一部從邏輯到技術運用都存在問題的電影。比如外星人搶奪仙藤這個電影主線情節,被指有違科學常識。這其實反映出一個根本問題,即在談及票房、口碑前,將科幻片的應有之意無視掉——沒有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為背景,因而難以具備科幻文學比較注重的科學嚴謹性和邏輯性。
打比方說,科幻影視作品中常常出現高端先進的未來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當我們的現有硬件不足以展現其“高科技性”時,就需要用后期處理手段將其變得又炫又酷。適當的美化修飾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如果整個影片都靠炫技來撐起而忽略演員的表現力、情節的嚴謹和邏輯,那將注定成為一個空洞無實的“花架子”。就好像AE(一款后期制作軟件)可以幫助影視作品更好地展現AI應用場景,但卻不能用于替代AI成為一種對未來場景的描述手段。
據說,《上海堡壘》的技術投入和制作團隊與《流浪地球》是一個級別的,但最終呈現出的視覺效果,卻給人大而不當的印象,甚至是玄幻、奇幻、科幻“一鍋燉”。這就說明,電影的敘述能力不足,只能靠花炫的技術來掩蓋。
一定程度上說,在《流浪地球》給中國科幻電影帶來高光時刻之后出現的《上海堡壘》,其實幫助我們更客觀地看待中國科幻電影的真實創作水平。相較于過度指責《上海堡壘》的問題,更該反思的是,我們的科幻電影到底該如何真正堅持科幻的內核,到底如何克制炫技的沖動,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另外,科幻電影是一個對專業要求相對較高的創作類型,中國的科幻電影人才隊伍和工業體系建設又如何跟上?當然,也別忘了,好的科幻電影也少不了好的科幻文學支撐,在這一點上,我們顯然不能只有《三體》這樣的代表作。
因此,《上海堡壘》的票房慘敗固然需要反思,但其教訓已然對整個中國科幻電影創作都適用。對于當下的中國科幻電影制作而言,這樣幾個常識或許依然需要重申:科幻電影需要展現技術,但絕不是炫技;科幻電影雖然突出了科幻,但必須有好的故事支撐;要打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科幻電影佳作,切勿把過多的心思放在流量明星等“非技術”因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