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宅門戲”混搭是花開還是花落?
十年前,以《大宅門》、《喬家大院》領銜的“宅門戲”代表隊曾是國劇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基調背景厚重深沉,主人公性格色彩鮮明,商戰跌宕起伏,人情味因為“宅”在一起也異常濃郁。它比宮廷戲更接地氣,更有傳奇性,想象空間更大,總之具有獨特的優越性。當然,后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放大“宅斗”的急功近利者,再加之題材過度開采、審美疲勞,這個“劇種”很快被邊緣化。眼下,正在熱播的《那年花開月正圓》可以說是近年來在諸多現實話題劇、古裝IP劇包圍中唯一脫穎而出的“宅門劇”。只是時過境遷,很多觀眾按著過去的印象發現懸疑劇、言情劇、商戰劇甚至官場劇等等元素五花八門全都擁擠在這吳家大院里,此宅門早已非彼宅門。
清末“陜西女首富”,慈禧冊封的“一品誥命夫人”,這樣的題材按說渾身都是“戲”,擱十年前早早就被開發完成了。然而“那年花開”這個項目幾易其主,寫寫停停很多年,就是因為按照過去的宅門戲寫法,很難跟網絡IP、古裝大女主抗衡,市場不會有人買單。試想,如果不是“娘娘”孫儷鐵了心要轉型,看中了“江湖女子”出身的周瑩,“那年花開”幾乎不可能有今天的播出資源,也不會引來開播之初輿論如此的關注度。丁黑和孫儷這樣的班底,在國劇中算是態度嚴肅、認真做戲的金線了,所以“那年花開”的樣本足以看出“宅門戲”要想在當今環境下生存,必須努力的方向。換言之,很多人批評它不夠厚重、人物不扎實臉譜化、演員用力過猛、情節碎片化、宅門和官場商戰是幾張皮沒有貼合等等問題,的確是“那年花開”的問題,但也是按照十年前宅門戲的“刻舟求劍”。
首先,如果從宅門劇的傳統和周瑩這個人物的命運底色,這個劇應該充斥著極大的悲劇色彩,但是按照市場需求,正劇都很難立足,悲悲切切更是等于自入冷宮,輕松喜感元素已是標配。既然戲的基調不能沉重,周瑩就必然從歷史上的官宦人家出身“跌落”成江湖兒女,孫儷蹲著吃飯鞋底抹鼻涕這些不雅和“邪趣”,就算娘娘演得費勁,觀眾看著跳戲,也是不可避免;不僅底色變了,視覺直觀的色調也大不相同;貞浝铩洞笳T》和《喬家大院》都是灰蒙蒙的,磚墻和長衫黑白灰,丫鬟太太也都是素色衣裳,花枝招展的亮色出來那是青樓戲……丁黑能拍《大秦帝國》是懂得“高級黑”的,但再看“那年花開”,不可“免俗”的滿眼明黃、明綠,往好處想是“破”了宅門戲的傳統,實際上也是對當下電視劇審美“共識”的遷就;情節上,“那年花開”大量依靠懸疑來推進的方式還是令人瞠目結舌,例如吳聘之死,傳統的寫法為了增加戲劇性,寫成仇殺在意料之中,沒想到編劇竟然抓住這一點預埋了三條線,一是俞灝明扮演的大反派宴客下毒,二是三嫂和掌柜相好,買通下人在糕點里下毒,三是一心想嫁給吳聘的胡杏兒,整片第一個鏡頭亮相她跟吳聘的臺詞就是強調吳聘從小不吃甜食,為了殺死周瑩,在糕點里下毒……當吳聘死后很多集劇情將懷疑指向胡杏兒時,草蛇灰線的“居心”讓觀眾感慨以為在看《黎明之前》。
當然,讓傳統“宅門戲”觀眾最不適的還是“那年花開”碎片化的敘事和剪輯方式,丁黑說是有意為之。事實上,碎片化和上述所有的新型元素,都是適應換代的年輕觀眾和新媒體播出平臺的需求。所有類型的電視劇,大家要想在以視頻網站為大金主的買方那里討到便宜,必須避免沉重、避免深沉。我并不想為觀眾針對《那年花開月正圓》提出的問題開脫——為免血本無歸,爭取被更多觀眾看到,所有的電視劇只能這么拍,“宅門戲”如“那年花開”這般混搭,進步還是倒退很難定義,只能說是適應現實的必然選擇。
碎片化也好,混搭也罷,對于宅門戲來說并非完全無法適應,倒是據說某名導即將翻拍二月河版《康熙大帝》,如何自處實難揣度。
記者 楊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