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限酬的事情,屬于老生常談,有關部門三令五申,結果演員片酬不降反漲,一些“小鮮肉”一部戲的片酬,轉眼已過億。9月4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五部委”聯合下發《關于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強調“行業組織出臺電視劇成本配置比例指導意見,引導制作企業合理安排電視劇投入成本結構,優化片酬分配機制!9月22日,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制片委員會、演員委員會、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四協會”聯合發布《關于電視劇網絡劇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明確提出“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于總片酬的30%!边@次廣電總局動了真格,無疑是對目前高片酬滿天飛、影視劇粗制濫造等亂象的及時叫停。
有媒體報道,在美國和韓國,演員片酬只占到總投資的10%-30%,而我們卻突破了50%,有些甚至高達70%,已經到了癲狂病態的境地。然而近年高片酬風的盛行,并沒有給電視劇行業帶來對等的高品質。以《孤芳不自賞》為例,盛傳女主角一人就拿走了8000萬的片酬,然而其“摳像演出”的詬病,不僅成為大眾槽點,更是行業污點。相反,最近熱播的網劇《河神》《白夜追兇》等,不打“明星牌”,憑借扎實的劇本、優質的演技、精良的制作,贏得了超高的口碑,受到了觀眾的追捧。
讓我們來算一筆賬。演員片酬占據了一部戲投資成本的絕大多數,就勢必擠壓編劇、配音、剪輯等其他環節的投入成本,偷工省料,最終導致整部劇制作粗陋。當然,天價片酬雖說讓片方叫苦不迭,有時也是自找苦吃。某些流量明星和“小鮮肉”明明沒有檔期,片方卻甘愿妥協,想出“替身演戲”“摳像表演”等權宜之計,最后片子遭遇詬病,行業敗壞,豈是天價演員一方之過?
此次“限薪令”的出臺,行業和民間掌聲四起,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仍要防止有的公司和演員陽奉陰違,防備其通過其他方式規避限令。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就提醒說,明星限薪需要更具強制性的力量予以支撐。比例怎么去執行,誰來監督,其實是很難控制的。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由更多行業中的領軍企業發出共識,制定行業標準。
但不管怎樣,“限薪令”動真格,可謂大快人心,是行業所向,也是勢在必行的事。其中既有對天價片酬的抑制,也有對低片酬演員的保護,尤其是規定“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于總片酬的30%”,是對低薪演員一種很好的保護,彰顯了人文關懷。
“五部委”的《通知》加“四協會”的《意見》,顯然是個“組合拳”,而且看情勢,這只是個開始,還會有更多相關部門、組織機構和行業協會聯動,對一些演員用于避稅的所謂“陰陽合同”下下狠招,對利用“水軍”制造爆紅假象的行為展開打假,還業態一個公平、公正與公允。
讓網友拍手叫好的“限薪令”,實際上并非拿明星“開刀”,而是為了給當下爛片橫行的熒屏“降虛火”,引導電視劇行業健康發展。中國的電影熒屏,需要的是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作品,才能營造良好的熒屏生態,讓老百姓真正獲得藝術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