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風暴來襲 傳銷幣“空氣幣”被一刀猛切
逾30家ICO平臺開始業務清退
自9月4日,一行三會等七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對各類ICO活動叫停以來,一場風暴席卷整個ICO界。據了解,目前三大交易平臺中的中國比特幣發布公告稱已經停止其平臺上的ICO代幣EOS的交易,完成虛擬代幣下架。目前,已有約50家ICO平臺發布了清理整頓的相關公告,30多家平臺開始業務清退、提供退幣或回購服務。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國內的ICO項目基本都是使用代幣系統。代幣是一個計算機科學上的概念,它代表一個總賬(區塊鏈)上的記賬權,通過募集虛擬貨幣來支持項目發展的一種新的融資方式。而此次監管重點打擊對象為ICO發行的“虛擬代幣”。虛擬代幣不存在獨立的區塊鏈,所以需要“寄生”在另外一個區塊鏈系統上,沒有自己獨立的Github代碼庫,僅僅存在流通功能,所以幾乎沒有價值。
該人士表示,與“虛擬代幣”相對的是“數字貨幣”,其擁有自己獨立的能自持維護的區塊鏈,有自己的代碼庫。數字貨幣有“挖礦機制”,有礦機、礦池,有獨立的錢包、獨立的核心算法,開發成本極高,有實力開發的技術人員和公司都屈指可數。
通俗來講,虛擬代幣本身是“借雞下蛋”的行為,其本身不具備區塊鏈,單純“寄生”在其他貨幣的區塊鏈上,利用智能合約進行登記即可,由于實現這一過程十分便捷,也給非法集資、傳銷等不法行為提供了便利,形成了傳銷幣和“空氣幣”。
記者調查后發現,在沒有明確監管的背景下,ICO造假產業鏈十分完整,被全皮包裝的ICO項目的關鍵要素包括:項目發行人—掮客—站臺的意見領袖—提供代碼的碼農—ICO平臺。
前中后端,一條完整的流水線,在集體收割信息高度不對稱的散戶投資者,在流水線上,散戶投資者叫“韭菜”。
在前端,掮客負責花幾萬買“代碼”,包裝項目,并拿走5%的幣;中端,他們找站臺者和推手,每個人可分1%的幣;上線后,莊家登場,將價格推到高點后,迅速出貨套現,美其名曰“市值管理”。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其實很多跟風的投資人并不關心項目靠不靠譜,只關心能不能搭上莊家快車,拉高幣價。一個ICO項目只需要極低的成本啟動,就開始圈錢,掮客、推手、莊家一同攜手,分食“韭菜大餐”。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盛松成表示:“ICO的迅速發展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是很正常的。用傳統法律看,ICO具有眾籌、募集資本的嫌疑,放任發展不予以監管是有很大風險的。大量的沒有前途的項目甚至本身就是欺騙,不僅讓投資者承擔巨大風險,也讓真正區塊鏈創業的團隊頗多抱怨,實際上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后果!
一位區塊鏈從業者告訴記者,“目前來看,國內ICO項目伴隨著諸多‘空氣幣’騙局,國外市場,比如澳大利亞、韓國等,其ICO項目大多比較成熟。澳大利亞剛完成首個數字貨幣項目Hcash,其主鏈和應用已落地;韓國則剛開始第一個數字貨幣項目ENT。比如比特幣BTC和以太坊ETH是基于工作量證明機制POW,比特股是基于權益量證明機制POS,而達世幣Dash和超級現金HSR是基于混合量證明機制POH。”
新湃資本創始合伙人王鑫認為:“國內ICO設計很多都穿上了股權融資的外衣,這樣的設計就有非法發行證券的嫌疑。此前VC/PE投資時,對項目質地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伴隨的風險也很大,普通投資者也看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