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我國未來經濟建設定下了總的綱領,未來我國經濟建設都將緊密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目標展開。
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出的重要背景,源自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這個大背景下,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總的綱領,十九大報告同時作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六個方面的具體部署,可以理解為達成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目標的六條路徑。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特別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無論是發展經濟還是提升供給體系質量,都與實體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當前,我國經濟供給側和需求側不匹配的問題依然存在,一方面是亟待出清的過剩產能和難以突破的資源能源瓶頸,另一方面則是高品質生活品和高精尖生產品的短缺不足,部分高端消費和高端生產還要依靠進口。供給面無法適應需求面的矛盾日益凸顯。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一個表現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之后,需求更加多樣化,更加注重品位和品質,有個性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
正因如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擺上了突出位置,十九大報告中也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列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具體任務的首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做去產能的“減法”,做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新動能的“加法”,同時在創新要素投入上做“乘法”。
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也都離不開做大做強實體經濟這條主線。轉變發展方式,是要從過去資源過度消耗、生態嚴重破壞、部分產能嚴重過剩的數量型擴張主導轉向素質提高、質量提升為主導。優化經濟結構,就是要從投資、出口拉動轉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轉換增長動力,則是從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當前,我國新經濟新動能正處于從量變逐步向質變轉化的關鍵轉折期?陀^來看,我國實體經濟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實體經濟總體的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在產業融合發展等諸多方面,還面臨一系列突出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制度環境約束;A研究投入不足、制造業部門負債率高、部分產業產能過剩、高品質高附加值產品供給不足等若干問題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系統性的措施來加以解決。
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根基,只有根基牢才能枝繁葉茂。實體經濟的發展理應成為當前經濟的著力點、發力點、聚力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牢牢把握住發展實體經濟這條主線,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著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先進服務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生產要素結構配比的調整來獲取我國經濟列車前行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