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寒冬”危機
凜冬降臨之前,正是準備御寒衣物的時機。這也為積壓冬裝提供了一個過得去的營銷借口。
但如今,情形似乎正在變得不同尋常。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這家中國本土最大的羽絨服生產商忙著收縮傳統渠道,從2014年3月31日至9月30日的6個月中,馬不停蹄地關閉了3436家羽絨服零售網點,而在之前的2013年,其已經關閉1357家羽絨服銷售網點。
波司登究竟遇到了什么問題,又是出于什么考慮,用大規模關店的方式迎接冬天?
波司登集團以羽絨服制造起家,早在1994年便以“波司登”品牌進入羽絨服生產領域,此后相繼推出“雪中飛”、“康博”、“冰潔”三個子品牌,形成品牌矩陣。根據2013年中國行業企業信息發布中心的數據,以上四個品牌占據中國羽絨服市場37.8%的份額,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領頭羊。
以羽絨服作為主營業務,最大的問題是生產經營活動隨季節而來的周期性。為了平衡業績,對沖單一的羽絨服業務的波動風險,波司登集團展開多元化擴張,推出時尚品牌“摩高”、女裝品牌“瑞奇”和“杰西”,2009年以“波司登男裝”為品牌進入商務男裝領域,并在2011年斥資2005萬英鎊購入倫敦西區的一棟六層建筑,作為旗艦店和辦公室,邁出國際化的第一步。
幾年過去,以上旨在“去季節化”的改革舉措收效甚微——波司登集團旗下子品牌分門別類,術業各有專攻,但由于品牌過多,分散了有限的營銷資源,導致識別性不強,缺乏品牌號召力;而國際化業務也僅局限于英國倫敦,高層團隊流動頻繁,如今只有20號人馬維持運轉。費盡心血,非羽絨服業務進展緩慢,到頭來波司登還是一家羽絨服生產商。截至2014年9月30日,羽絨服業務占波司登總收入的85%以上,其中代工業務占了35.5%。
代工業務每年為波司登帶來數億營收,與這些看得見的真金白銀(16.61, 0.19, 1.16%)相比,另一個層面的損失卻十分隱蔽——波司登貼牌加工的GAP、BOSS羽絨服卻在中國爭奪原本屬于波司登的市場份額。由此,波司登陷入了“中國制造”的普遍困境——以高企的成本、微薄的利潤為代價,親手為國際品牌提供了爭奪市場的武器,而自己的品牌則被這些合作者逼迫到了墻角。
2014年財年上半年,波司登賣出去600萬件羽絨服,比去年同期下滑8.2%,收入下跌了19.2%。相比之下,羽絨服貼牌加工管理業務收入則突破10億元大關,上漲54.8%。
以往,本土品牌憑借本地化經銷商構筑起龐雜的零售網絡,與本土消費者形成密切的接觸,將國際品牌擋在身后。但如今,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國際品牌可以繞過“難啃”的線下渠道,通過電商品牌直接抵達消費者,用更前衛、更流行、更時尚的設計贏得中國消費者的歡心。在國際品牌的熏陶下,日復一日,中國消費者的興趣和偏好發生了轉移,消費口味被調高了,變得挑剔起來。
對于本土服裝企業而言,去庫存化屬于當務之急,但更重要的是,認清自身的優劣,重新梳理戰略,并構筑核心競爭力,這才是走出危機,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