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單位工作效率不高,要么緣于領導者無方;要么全體同仁缺乏工作熱情。不想辦事,不愿意辦事,不會辦事,多數情況是單位缺少辦事氛圍,沒有建立起辦成事辦好事的良性機制,或者組織領導者處事不公,理事不明,私念太盛,賞罰不清,或者干好干壞一個樣。這些都是后發達地區公職機關、單位常有的現象。所謂越落后,越不想成事。越不想辦事,事情越多,形成惡性循環。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當站好三個位置,當方向不明時,領導者應當站在隊伍最前面,起領路的作用;當前進動力不足時,領導者應當到隊伍后面去推一把;當隊伍中有了矛盾影響前進步伐時,領導者應當在隊伍中間去協調,化解紛擾,使大家重新統一思想、合力前行。這些都是管理學上的常識。管理學上還有一個著名原理,叫“牢騷效應”,是講一個單位應當對“牢騷容忍”,有牢騷的單位或公司,一定是成功可能性最大的,沒有牢騷或有牢騷藏在心里不發散出來,這樣的單位或公司一定不會成功。“牢騷”是一種“烈度”監督,發乎于心,是“惡情緒”轉化的孔道,也叫“排毒效應”。有情緒就是有意見,這個意見有時是積極的建設性的,有時可能是惡意的破壞性的,無論是哪一種它都希望有所發泄。在正常的孔道上,建設性的得以光大,破壞性的得到調適從而轉化為積極因素。一個好的領導者不是天生的,是所有單位人共同培育了他,容忍“牢騷”的存在,是領導者成功與否的試金石,領導者的高明就是保護“建設性的牢騷”,化解“破壞性的牢騷”,讓“牢騷”產生積極的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