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高青村黨支部書記牽頭組建產業合作社,組織發動群眾,建起1650畝連片核桃園,使撂荒地煥發生機,讓村民就地實現增收。村黨支部領導、村委會組織、合作社規模經營,猶如“三駕馬車”拉動農業產業發展。這是漢濱農村基層組織在“一抓三建一統攬”實踐中的創造。
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以集約經營、規模效應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已成為共識。過去那種以家庭為投資和經營主體的林果建園,實際上是農民一家一戶的單打獨斗的小農經濟模式。千家萬戶的小生產直接面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既不能有效規避產業的市場風險,又難以實現規模經營的效果,“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產業規;l展勢必需要超乎普通的巨量投資和強有力的組織。類似京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工商資本下鄉,當然是我們熱切期望的,但將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此,也是不現實的。大面積的林果園建設和產業化的發展,還得依靠與土地聯系最緊密的廣大農民群眾及基層組織。
在這樣的背景下,漢濱區高青村等一些村的實踐,對于產業的規;l展和經營就有了普遍的借鑒意義。村支部引領倡導、村委會組織實施、合作社專業經營三位一體“三駕馬車”齊發力,能人帶頭投資成為投資主體,以產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提供綠色工業原材料為依托,具有貼近民意號召力強、市場運作多方共贏、組織有力權責分明、連片開發規模效應、始終抱團抵御風險等明顯優勢,極大地釋放出農村產業基地建設和發展的巨大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