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上半年以來,按照中省市新要求,市直和縣區部門陸續下到所包聯扶貧村,上手開展實際工作。對安康貧困村而言,貧困因素有共性表現,也有個性差異,所以“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精準到冊、權責到縣”的新要求新落實,就顯得格外重要。筆者近期了解扶貧工作隊進村開展工作情況,感到從鎮村層面、群眾層面、責任單位層面,大家都有改變貧困落后的強烈愿望,希望通過三年幫扶,能夠改變貧困面貌,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有提高。調研中大家都談及一個問題,就是扶貧到底扶什么?大家有一個共識形成:一是要扶信心,貧困往往貧在信心,困在信心,面對落后狀況,干部沒信心,群眾沒信心,信心決定希望,心中無希望,再扶也是無根之木;很多村干部長年外出打工,有什么辦法讓干部黨員回來和群眾一起共扶貧?二是扶產業,山水田園路宅,核心的或支撐作用的還是產業,選準脫困產業,發展長效產業,讓產業富及多數人群,才能解決一個村一個地方的長治久安;三是扶基礎,基礎設施條件是發展繞不過去的坎,但扶基礎也有個因地制宜、有個集中人口產業布局優勢的要求,一切圍繞人走,圍繞產業走,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不僅僅為了上工程、攬投資;四是扶感情,帶著感情到千家萬戶去,去跟群眾交朋友做親戚,這不僅是群眾工作方法問題,更是如何激發群眾改變貧困落后自覺意識的根本途徑;三年駐村,能否住得下、住得穩、住得群眾高興歡迎,情感是個試金石。筆者看到,很多部門派出專職工作隊員,打起背包駐村,做出長住的安排,而不是“走讀”,群眾默默贊許,這令人欣慰也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