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食,經過幾千年的演化,早已變得富有哲理和宗教意味。中國歷史,農耕文明是其集大成者,吃是農耕文明的中心,了解中國,從“吃”入手,可能是最好的捷徑。過去異族入主中原,在文化上一定是很糾結的,清入關不過兩朝,自順治至康熙,已被漢族同化得一塌糊涂,這恰是老北京吃喝的功勞,過去的擎鷹搏技者,變成蹓鳥狎妓者,真是中國從古代進到近代的一幅風俗異圖。國人從不忌諱吃喝,在吃喝上的花樣,也的確體現了我們這個多民族大家的“深厚家風”。弄通國人的“吃”便可觸類旁通,一點也不夸張。在這里想到地方旅游發展中的飲食開發問題,想到吃的文化、吃的文章,真是考量旅游能力水平的大問題,解決不好吃什么、喝什么,簡直不能做旅游。國人外出旅游,潛意識中是有一個吃的計劃的,總會想法了解那個地方有些什么風味飲食,此行一定要嘗試一試。到麗江,白族的風味飲食叫人開胃開心,記得有一款“稻草燒豬皮”,燒得半生的豬皮,蘸了一種奇怪的醬吃,至今味蕾有妙感。吃過安康蒸面的外來者,留下一個字的回憶:爽。通竅開胃,酣暢淋漓,是在城市單線條的生活中不可獲取的。安康蓮花餐飲金苑店的廚師長柯剛先生有一段話很開胃:酒店里提供的菜色多是涼菜、炒菜,制作時間短、相似度高。而安康各地的農家菜品種豐富,風味獨特,老百姓更想在酒店里吃到地道的農家菜。農家菜多是燉菜、煮菜,烹調方式更健康,更花功夫,但慢工出細活,往往能保存更高的營養價值,更適合本地人的口味和體質。將農家菜搬進酒店,保留了農家風味,改進了制作方法,受到熱衷飲食文化和飲食養生的人們的喜愛?聞傁壬言捳f完了,道理就在于:安康人做旅游,一個“吃”字可定乾坤!所以“吃的文化”是繞不過去的河流,政府也好,企業也好,都要好好趟一趟這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