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由團市委、市雙創辦、市教育局、市水利局組織開展的“保護母親河·綠色青春行”主題公益活動正式啟動,當天有600多名志愿者到漢江邊撿拾垃圾清理河岸。看到這則消息,筆者非常感動,因為有這么多部門和這么多志愿者主動承擔起保護漢江水質環境的責任,而且這些責任并不一定屬于職責范圍。
感動之余,我想到了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手中的火柴有光和熱,能帶來絲絲溫暖和希望,然而它是蒼白無力的。安康的河道垃圾污染由來已久,城市周邊還好一些,因為有環保部門管理,政府也會出錢請人經常清理,但較為偏僻的城鄉結合部和農村,走到哪你都會發現五顏六色的塑料包裝袋散落在地上或掛在樹枝上隨風飄蕩。其他如一次性飯盒、泡沫板、廢塑料制品等,在河道邊隨處可見,更別說其他生活垃圾。政府部門經常發公告整治,群團部門經常搞活動呼吁倡導,媒體不斷曝光并苦口婆心勸導,然而收效甚微。
環境保護和公德意識是個說濫了的話題,以致于涉及到這個話題都覺尷尬。然而在環境污染成為民生頭等大事的今天,在安康承擔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功能的背景下,在我市創省級文明單位的“緊要關頭”,江河環境保護比以前更受關注。
前面所述部門和有識之士發起的“保護母親河·綠色青春行”公益活動,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然而活動都具有短期性,能起多大作用似乎只有天知道,當然,有總比無好,最起碼能喚醒人們的漠視心理。環境污染一個是人們的生活劣習所致,一個是企業逐利性降低開支造成,我想,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河道水資源保護可納入地方立法范疇,讓職能部門依法管理。其次應加強執法巡查監督和違法懲戒,讓環境保護長期處于高壓態勢下,增加人們環境違法的成本。再一個加大投入,采用環保物聯網新技術,對工業污染端口進行適時監測,并將污染排放成本調高。與此同時,對環境污染的危害和保護環境的必要性進行長期宣傳,讓綠色文化進學校、進課堂、進社區,讓小孩從家庭和幼兒園就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此他們長大成年后就可徹底改變現狀,也不辜負了那些有社會責任感的部門和志愿者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