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云
這幾天,安康的自媒體圈在熱議兩個地方,一個是重慶的江津區,一個是河南欒川的重渡溝。這兩個地方,對于不少同志并不陌生。江津在重慶也算是大區,四年前他們到安康學習富硒產業發展,四年后的今天,“富硒江津,長壽之鄉”的名頭,已然在區域有較大影響。欒川則有國家旅游局曾認定的生態旅游的“欒川模式”,他們的重渡溝已然熱絡了十多年了,至今風采不減,成了當地人整體脫貧致富的優良產業。
說這兩個地方,自然對我們安康人的刺激是強烈的。富硒產業,我們安康天然占有資源制高,起步發展的聲勢也比江津早了許多年。欒川地處伏牛山區,是秦嶺的東延余脈,地理位置與安康山區有太多的相似,重渡溝的自然資源,在安康更是隨處可見。欒川的生態旅游起步于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末,算時間也才十來年時間,但他們做到了在中原名聲大作,旅游產業在縣域國民經濟占比幾近一半,更是縣域就業的決定性領域。安康同志受刺激的,可能在于兩點,一是江津四年前學我們,可人家今天似乎比我們走得更加堅定有力有成效;一是大約十年前,安康的市縣領導組團去學習重渡溝,獲得不小的興奮,但我們的差距似乎依然存在,而且還不小。今年,有安康同志考察江津、再訪重渡溝,由此生發感慨,這感慨引燃坊間議論就自然具有格外的意義了。
看到別人的先進,并感慨系之,引起反思甚至是自我批評,當然不代表這些年我們什么都沒有做,也不能用“老陜愛參觀回來不動彈”那句老話來一言以蔽之。最近十余年來,我們安康的大發展,特別是在自己優勢領域的發展,是時間可以證明、面貌可以證明、人心可以證明的,寫在安康大地的發展變化,最清晰不過地說明,安康思想在解放、行動在追趕超越、創造在形成經驗,在發展的光榮榜上,安康的成績也可圈可點,甚至在很多方面并不比別人差。但話又說回來,當我們從發展現實出發,面對別人的成績和經驗時,我們又不得不低心下首地自我剖析,我們在發展過程中,還沒有做到盡善盡美,我們的堅持還有不夠,我們的努力還不持續,差距的存在是客觀的,我們因此也不必諱言。
實事求是地講,這些年來安康的富硒產業進步的態勢是明顯的,在區域的影響力日增。無論是從概念傳播,還是實體產業發展,抑或市場發育、品牌產品和品牌企業培育,我們都在進步,而且這種影響力已然構成區域競爭態勢,比如之于“世界硒都”的恩施,我們有壓力,恩施人同樣有壓力。在全國性市場上,安康的富硒產品正在得到公認,尤其在一些有識企業的努力下,一些關鍵產品走得更遠,走出國門的也并不在少數。同樣,安康的生態旅游,在全省發展態勢中,已然有著重要的占比,說到陜西的綠色旅游,繞不過安康去。近年來,在全域旅游觀念的引導下,安康的生態旅游理念在變化,運作的市場化程度在提高,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格局在形成,整個旅游融合發展的體系在建樹,成績也正在取得。寧陜、石泉、漢陰、嵐皋、平利等縣,依據自身特點和觀念優勢,走得更遠些,業已有了自己叫得響的名號。特別是在這些縣,全域發展的觀念正在成為行動的自覺,項目與資源的深度融合,項目開發與社區建設的有機融合,項目建設與整體經濟的并聯互動,項目創意與農村新型社區的有力契合,項目打造與全業態產業鏈的接續,這些方面已然有不少的經驗創造出來。
這些值得總結的方面,都集中說明一個問題,抓建設促發展,抓產業促增長,如果始終保持一顆正確的初心,在既定的規劃計劃下,始終保持沉實的姿態,心無旁騖,一屆接著一屆干,少些猶豫和折騰,一個地方的發展,必然擁有美好的預期。
江津也好,重渡溝也好,或者我們應當觀照的其他先進地區也好,我們參觀了,學習了,在感慨之余,恐怕首先要樹立強烈的趕超意識,在這個意識中,我們當正確看待別人經過努力取得的成績,在模式學習上多幾分理性判斷,比如別人現成的經驗我們或許不可照搬,我們可能更多的是要學別人的意識和精神,舉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認識和實踐心得,在自己的路上邁開大步,而不是徒有感嘆,說什么“人家的經驗好是好就是學不來”。那么對于江津、重渡溝,我們集中起來學人家的什么?簡單總結起來,不外乎是,其一,真正認清自己的資源,看重它,讓它格式化,依據這樣的資源基礎,建立一個好的實操的規劃體系,用規劃指導實踐,而這個規劃一定是產業理論、產業政策、地方產業實踐的結晶;其二,齊抓共管,真正在體制機制上建立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格局,大家明了自己的責任所在,并據此考核砸實責任,不換思想就換人,換人先換帶頭人;其三,要從政府層面出發進行有力的引導推動,也要從市場層面出發千方百計建立萬馬奔騰的生動局面,在這個局面中,大力培植領頭馬、領頭羊,集中資源培育龍頭企業,讓主導產業、核心企業真正立起來;其四,上下形成真正有約束力的共識,使共識制度化、決議化、條例化,這個共識就是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這個共識是最關鍵的要素投入,它是我們發展中必須要具備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也必須化作全體的動能,如此上下齊心,各有所為,它就會成為一種約束、一種激勵、一種強大的執行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的時代,在融發展的時代,我們當然需要經常走出去、請進來,我們當然要在更宏大的視野觀照自己的發展方位,時刻看到別人的進步,虛心學習別人實踐證明是好的經驗和做法,但學習不是照搬,學習的精髓就是消化是發揚光大,是變成自己的血和肉,變成我們的沉實之力。我們因此希望江津和重渡溝以及一切先進地區的好發展能夠成為我們做好安康大事要事的一面光亮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