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云
這些年來,很多人都有個看法,安康的不少好東西做得不精致,往往開始幾天新鮮,慢慢的就蘿卜快了不洗泥。當然你可以跟我爭論“蘿卜沾泥賣的好處”,證明這蘿卜是自家地里種的,是講生態的。但顯然爭論的意義不在有沒有泥,對于產業和服務的精致化,“泥蘿卜邏輯”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注意觀察了安康不少農家樂經營的起起伏伏。一個經營了近十年的農家樂老板跟我探討農家樂服務的心得,他有一個說法,就是辦農家樂,一定不能有賺錢的念頭,要把消費者當親戚朋友待,每頓飯都要讓客人吃高興,高興了,啥話都好說了,賺不賺錢也就不成問題了。
他說的理念,其實就是,一,要有強烈的服務意識,要熱情好客,不欺人,講究回頭客,講究口碑;二,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就算單是農家樂飲食來說,要形成自家的口味,如果在特色上不吸引人,這個農家樂大抵就辦不下去。他用周圍的農家樂為例,有的紅火幾天就不行了,主要就是客人多了,服務、飲食就粗糙了,價錢還高得很,有時來客多了,一副愿吃不吃的樣子。特別在飲食上,品種呀,花色呀,食材的講究呀,包括分量呀,味道呀,都讓消費者不舒服;三,環境、衛生,慢慢也不好了,“進口”與“出口”都有問題,臟亂差問題突出,久而久之,客人就稀少了,生意也就做不下去了;四,“農味”變味了,土不土,洋不洋,把農村的特色丟掉,盲目跟城市的餐館學,餐桌上的東西大多是從城里菜市場上買來的,讓人一看一品就不地道。比如這位老板就多年堅持不用塑料餐具、一次性筷子,他專門購置有消毒柜,讓客人能看到餐具都是消了毒的。
這位農家樂老板之所以在經營中有體會、有感觸,就在于他的理念中有一個堅持的態度,比如,他就認準農家樂就得姓“農”,他的食材,都來自自己地里所種,講究原生態,不失農家老傳統,自己種的不夠用,他和其他農民合作,讓別人種,自己包銷。再就是,他家的飯菜一直堅持老傳統,出口味出特色也出品質。比如他家自制的米酒、豆腐乳,在餐桌上很受歡迎,消費者很多都要買一些帶走。他家的酸辣子木耳爆炒仔雞,是遠近一絕,這仔雞是他專門和一家農民合作的成果,這家農民專門給他養仔雞,每只仔雞就是一斤多重,這道菜特別有風味。這些年,他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也一直在改,把農家樂周邊的環境衛生搞好,自己投資改廁改水,房前屋后種花種草,在屋后山坡上養散雞,在池塘養土魚,客人來了可以自己抓雞捉魚,讓你放心。一年四季都有山野菜,而這些山野菜都是正宗的“野菜”,他雇人上山采摘的。
和他交談中,我問他這樣做的道理是什么?他說,你們政府說要改革供給側,我也在學習,其實就是心中要有客,生意好不好,吃飯的人說了算,一次好就能下次好。“開農家樂,就是給親戚做飯吃,要有情有意,哄親戚就是哄自己,就是壞自己門風。”這些話,非常樸素,一個農民說透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真諦,也說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實真是滲透在日常經營中,滲透在一點一滴的經營服務中。服務不改進,怪生意不好做,怪市場不買賬,是沒有這個道理的。這個農民有新潮的思想認識,他一直在觀察市場,觀察消費者的反應,人家提了好意見,他一定會改進,下次人家就會發現變化,給人帶來很舒適的感覺。他還說,老本份不能丟,農家就是農家,不能搞城市里那一套,但還是要經常改進,比如安全衛生呀、地道的食材呀,還要經常推出新品種,這樣才能好上加好,老本份叫人不厭煩,一次吃了下次還要來。
安康很多傳統行業、傳統產品,很有市場魅力,堅持把它們做得精致,保持傳統品質,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從大的方面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大主題,它決定著“十三五”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決定著國有企業做大做強,也決定著民營經濟上位攀高,更決定著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是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地方上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盲人摸象,更不能老虎吃天無處下爪,其實具體的工作就要從具體的項目上抓起,不能只是喊大口號。比如全市性的提升農家樂經營水平和品質,就是一個當務之急的大事。各級政府都可以給農家樂經營搭建提升的平臺,幫助農家樂上臺階,這個臺階就是特色做到極致,服務做到舒適,環境做到優美,內容做到地道。同時,用融合發展的眼光看待農家樂的發展,引導鄉村的“在地合作經營”開花結果,種地的種地,養雞的養雞,各做各的事,各賺各的錢,大家一起把安康農家樂這個品牌做大做強,真正讓舌尖上的安康揚名天下。
由此推開去,進而在全域的理念上推進安康的鄉居旅游大發展快發展,全市抓好統籌協調,注重規劃布局,培育幾個制高點,出臺實用的有含金量的地方性政策,在鄉村旅游融合發展上出新出彩,整合鄉居旅游資源,多方面營造安康發展的新勢力,把安康鄉村旅游的供給側做得豐滿、扎實,打造有活力的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讓安康鄉村旅游的資金池泛起大的浪花,全面掀起大眾創業的新浪潮,以此激活安康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這些事,都是在做供給側改革的大事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