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云
近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這一通報震驚了輿論場,想必全國的官場也會大吸一口冷氣。
祁連山曾是一個生態美好的地區,盡管近代以來多有人為破壞,但真正讓祁連山苦不堪言的,則是最近的百年間。這些超強度的人為破壞,現在已然為這一地區甚或更大的毗鄰區域帶來無窮的自然災難。有專家指證,這一地區很大程度上已不適宜人居。筆者也曾到過那里,其生態脆弱的程度,是我們長期居于秦嶺以南、漢水流域的人們所不能想象的。
祁連山地區的破壞性開發,當然不是一日之力,其生態惡化問題鬧到今天這個地步,的確是甘肅幾屆領導人放任無為之“功”。“兩辦”的通報,責成甘肅省委、省政府向黨中央作出深刻檢查,汲取教訓,并且3名在任副省級官員,以及其他8名負有主要領導責任的責任人受到黨紀和行政處分,另外7名責任人也由甘肅省委省政府進行問責。因為環保問題,中央直接開出如此嚴肅的罰單,這不僅是一個嚴肅的處置問題,其實更多的是在環保大是大非上事不可恕的大態度。
環境問題,在發展中的中國,特別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早已不是一個事業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大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大問題。作為我們的基本國策之一,它在中國經濟發展、政治建設、世界責任表達中,其權重越來越大。環保作為高壓線,不僅早已帶著電,而且是高壓電,誰觸碰誰必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在我們國人的常識中,因為環境保護問題嚴肅處理干部、處置涉事企業、團體,也早已不是一件讓人驚訝的事,誰大程度地容忍環境的惡化,必全民共憤之。
從社會經濟發展強度上看,環境的惡化總歸都離不開人的破壞。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環境是人為破壞的,也必須由人來修復。盡管有些環境在破壞后,修復的難度甚高,甚至幾百年也難以復蘇,但人們重視了努力了,情況就會向好的方面轉變。新時期以來,我們在經濟發展中對環境破壞的惡果也已顯現為我們新發展的承載難點和瓶頸,而同樣我們在近十幾年來主動向環境的示好,也在呈現自然的諒解。人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的感受比任何時候都要感覺深切。嚴格上講,祁連山生態環境的惡化不是孤例,從前有,現在有,或許未來還會有,因為從一件件大大小小的環境破壞案例中,從我們身邊曾經有過的事例中,無不顯示一個共同的癥結,這就是在快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對關系的處理上,沒有清醒的、理性的認知,對于中央“五位一體”、“四個全面”、“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解和貫徹落實,陽奉陰違,當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事情的惡化總是遲早的事。比如甘肅前省委書記王三運就曾大講特講“無中生有抓項目”,也曾被視為“思想解放”,現在看來,“無中生有”的理念有其正確的一面,但并不適應于環境保護的無視和亂為。王三運再有“運”,作為一名黨的高級干部,無視中央的嚴肅要求,違背“四個意識”,也必“好運到家”。有關報道指出,祁連山生態的嚴重惡化,與時任省委、省政府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王三運也難辭其咎。
在對于環境保護的責任落實上,如果出了問題,我們最通常的檢討往往會是“注重了發展經濟,忽視了環境保護”,好像主觀愿望是好的,是為了發展,且是為了人民的發展,這很有其迷惑性。其實從現實中的實例考察,這又常常是某些責任人的重大托辭,它掩蓋了一個利益鏈的大問題。以基層的工作經驗來判斷,多數環境大問題,都與不當利益輸送有關,這在很長時間是一個死結,個人利益、小團體利益與大眾利益博弈,公權輸于私權,公權弱化,私權極大膨脹,結果就是惡化程度的提升。
也正是因為私利之惑,這些年來,相當多的地方在環保執法上,或大打折扣,或放任自流,或屈服于某些勢力,或近墨者黑滑入分利之泥沼,或明哲保身遠離矛盾。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消彌了政府公權的權威性,使社會信心大為降低,使社會環保意識急速流失。這些問題的嚴重性我們不能低估,更不能自欺欺人視而不見,或為粉飾太平故意掩蓋。當然,我們同時也十分嚴肅地看到,與利益勾結造成環境破壞的人和事,畢竟是極少數,而且隨著國家環保整治力度的加大,這樣的人和事會越來越少,但無論從當下的發展急迫和未來的發展持續出發,對少數人和事的嚴治都必須是當下之重,在環保問題上沒有下不為例、事不過三,有一件查處一件,這才是新常態。正如我們對漢江一江清水的呵護,絕對不允許有折扣一樣,江漢水量豐沛,但我們的每一滴清水都不多余。
從2014年《環境保護部約談暫行辦法》出臺后,已經有47個市(區)政府主要負責人被約談,其效果是明顯的,因為據媒體統計,還沒有發現被二次約談的。國家層面問題導向力度之大,促進了環保意識和責任的落實。這也讓我們明顯地看出,環境問題和其他重大問題一樣,只有主要領導的責任意識到位,決心和措施到位,面上的工作才能持續向好。去年,國家環保督察組在安康持續發力,給我們帶來的震動是巨大的,我們在不足中加強措施,在整改中提高意識,在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中增強信心,安康的環境保護效能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環保無小事。別人的惡例成為我們的清醒劑。盡管安康在環境保護上有著豐富的話語權,有成績,有值得自信的地方,有清醒的認知,更有清晰的目標,但環境保護的長期性也是考驗我們的一個個攔路虎。我們的不足也是明顯的,無論點上還是面上,無論農業還是工業,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無論生物治理還是工程治理,無論是領導責任面還是社會責任面,細思三思,經不起曝曬的方面也不會少。特別在全面落實“河長制”的今天,環境保護職能責任的強化、社會責任的動員,以及獎勵激勵舉措,都還有大力為之的地方。我們從他人的教訓中吸取教訓,始終以自警自勵的姿態做好自己的事,不偷懶、不脫崗、不手軟,把安康的山河當做自家的小花園、當做自家的客廳,像愛護自己眼睛那樣不允許青山綠水蒙塵,或許我們才能笑到最后、笑到最好。
從環境保護問題導向上看,學習貫徹黨的“五位一體”、“四個全面”、“五大發展理念”,其實是一個很具體的學習實踐過程。從甘肅祁連山問題,看我們安康的發展,就是要進一步把中央的要求學習好、運用好,落實到我們工作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中。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始終做到多一個心眼、多長點心,真正按省委的“五新”戰略要求,寫好安康的“五新”大文章,這就是在思想行動上、可持續發展上,始終做到:在發展生態經濟中培育新動能,在強化輻射帶動中構筑新高地,在創新創業創造中激發新活力,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共建新生活,在提升發展軟實力中彰顯新形象。因為安康的“五新”,沒有哪一新可以脫離安康優勢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