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朝慶
當前,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深悟透,全面準確貫徹到我們各項工作中去,對于新聞媒體和從業人員來說,就是要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不斷增強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不斷創新,鞏固黨的輿論宣傳陣地,切實履行職責,把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統一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來,把人心凝聚到十九大制定的目標任務上來。
一、強化“三個意識”,恪守黨性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說,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的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因此,作為新聞媒體,首先要從思想上增強使命感,不能把新聞工作一般化,要牢固樹立“三個意識”。
1、要牢固樹立我們的陣地意識。近年來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應用,信息傳播手段的多渠道化,給多元化的價值觀傳播提供了可能,各種封建腐朽思想、不符合中國國情的西方反動思想,在微博、微信、QQ空間等網上以各種方式傳播,作為黨的媒體,我們一定要有責任意識,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輿論爭奪戰。一是在思想上要有定力,始終以黨的理論為指導,把新聞輿論工作作為黨的工作的一部分,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定位,向黨的中心工作和人民期望發力;二是在工作中要有分辨力,新聞工作既是對人民群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忠實記錄,也是對社會發展中矛盾的疏導和走向的引導,因此要站穩腳跟,既反對普世價值,反對媒體是社會平衡力量的錯誤思想,同時又要反對把新聞等同于普通信息產品的商業化傾向,堅決防止記者“包打天下”和“有償新聞”兩種不良行徑。
2、牢固樹立我們的引領意識。我們黨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黨的事業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偉大成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產生新的理論引導我國實踐,黨的媒體作為社會領跑人,始終要站在歷史的前沿,讓新的科學思想變為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一是要在理論上釋疑,十九大精神思想深邃,理論博大精深,必須要通過持續的學習宣傳,并且在宣傳中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學懂弄通,才能起到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作為媒體要先學一步,學深悟透,把深刻的理論通過政策宣講和工作部署淺顯化,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媒體從業人員的培訓,提升新聞隊伍的整體理論素養,打造“學者型編輯”和“專家型記者”團隊,才能真正起到理論上釋疑的作用;二要強化新聞隊伍的作風建設,始終堅持新聞“走、轉、改”,加強調研,把工作中好的做法報道出來,好的經驗總結出來,好的典型塑造出來,促進新思想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三要優化媒體思想,發揮新聞輿論工具的主觀能動性,在社會實踐中,由于深化改革會帶來利益格局的調整,或由于發展的不充分,有些問題一時還難以解決,在利益訴求多元化的格局下,會演化成社會矛盾,作為媒體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化解社會矛盾,既不能裝聾作啞任其發展,也不能不顧后果做一般性報道,更不能為了關注度和點擊率惡意炒作,而應該加強對新聞負效應的研判與管控,堅持正面引導,糾正批判不正當的利益訴求,淡化群眾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矛盾,起到化解社會矛盾的穩定器作用。
3、牢固樹立我們的創新意識。當今時代,世界格局風云變幻,我國改革發展的形勢日新月異,在新媒體技術推動下,輿論生態瞬息萬變。在這種形勢下,媒體要完成黨交給我們的任務,光有正確的導向和務實的作風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強化創新意識應對各種挑戰。一是在國際輿論場要應對西方媒體的挑戰,我們既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從內容形勢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奪回我們的國際話語權,又要在渠道上加強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搶奪輿論控制權。二是在國內輿論場要應對價值觀多元化的挑戰,在具體實踐中,要充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國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它既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血脈相傳,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只有以此作為定海神針,才能對治輿論場價值觀多元化的亂象,這就需要我們充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賦予新聞作品的文化屬性,才能感染人鼓舞人凝聚人。
二、努力提升“四力”,增強黨性原則
黨的十九大舉世矚目,在于習近平總書記以全新的視野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論斷,并對我國處于新的歷史方位,中國共產黨人新的歷史使命,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以及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做了系統闡述,對黨的建設做了全新部署。作為新聞媒體必須把準新時代的脈搏,努力提升“四力”。
1、要提升媒體的輿論引導力。一是要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確定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兩大目標,我們黨始終沿著這個目標前行,新聞輿論工作作為黨的工作的一部分,也必須始終堅持這個導向,可以說導向問題是媒體的立身之本,如果導向不正確就會造成社會分裂,因此必須反對新聞自由主義和新聞娛樂化傾向,強化黨對新聞工作的絕對領導;二是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首先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體現了黨的責任,中國是擁有十四億人口的大國,黨的責任就是把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十四億人和海外僑胞團結起來凝聚中國力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宏偉目標而奮斗,正面宣傳能充分反映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所取得的成就,讓人民始終感受到巨大變化,讓人們充滿希望,而過多的負面報道,讓老百姓只見枯枝,不見茂盛的森林,不符合唯物主義世界觀;其次正面宣傳為主也是媒體自身發展的需要,一個媒體能否獲得公眾的認可關鍵在于媒體所反映的社會與現實社會是否高度接近,對于當今中國社會來說,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有目共睹,而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只是發展中面臨的階段性困難,所以正面宣傳為主也與現實社會高度相符,也只有這樣,媒體才能獲得公眾的認可;再次正面宣傳為主也是增強人民幸福感的需要,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人們了解社會更多的依賴媒體,如果從滿足受眾獵奇的心里出發,將僅有的負面新聞個例,都放在媒體上展現,會給公眾帶來心里壓力,讓人們缺乏安全感,因此也需要媒體堅持正面報道為主。三是要把控新聞傳播的負效應,現代新聞傳播是在媒體與受眾的互動中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正面報道還是負面新聞,都會產生正效應和負效應,只不過正面報道的正效應的比例大于負效應,負面報道產生的正效應比例小于負效應而已,在具體工作中要提高引導水平,加強新聞傳播效益的研判,既杜絕負面新聞傳播的負效應,也要防止正面報道產生負效應,同時充分挖掘輿論監督的正效應,總之要為黨和政府幫忙,而不是添亂。
2、要努力提升媒體的輿論傳播力。媒體的發展與媒體技術進步密切相關,在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生態下,再好的內容也需要新技術的支撐,因此一要堅持技術領先,加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讓傳統媒體借助新媒體,實現新聞提速和新聞蔓延,使新媒體借助傳統媒體的品牌價值,增強其權威性;二是要促進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大輿論場實現同頻共振,傳統媒體輿論場是靠信息壟斷、專業生產、單向傳播和輿論控制,而新媒體輿論場卻是信息競爭、大眾生產、互動傳播和輿論引導,要讓兩大輿論場實現融合,關鍵要加強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同時在內容把關上堅持一個標準,在機制上互相配合,在技術平臺上整合力量,從而使十八般樂器湊出和諧的交響樂。
3、要努力提升媒體的影響力。媒體影響力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取決于媒體對解決問題的推動力,因此提升媒體影響力要抓住“三度”,一是內容的深度,媒體報道的深度能夠揭示矛盾的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往往能極大的得到大眾的關注;二是傳播對象的契合度,媒體的影響力并不取決于有多少人看,而是取決于能否影響有影響力的人群,通過促進有影響力的人群提高認識,向邊緣圈層梯次傳播,并形成解決問題的合力,是媒體影響力的形成機制;三是傳播時機的精準度,輿論宣傳并非所有的內容都越快越好,對于正面宣傳一般越快影響力越大,應追求第一時間,對于有些暫時難以解決問題,報道的最佳時機是能夠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的時間點,這樣才能擴大媒體的影響力。
4、要努力提升媒體的公信力。媒體要完成好黨的輿論宣傳任務,必須要有強大的公信力,而公信力一是取決于傳播內容的真實性,因為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因此要從改進新聞隊伍的作風和文風做起,要深入一線抓“活魚”,實現新聞與新聞事件在時間上無限接近,在內容上情景再現,增強媒體的親和力,在文風上要避免官話套話,要用老百姓的語言講故事,增進媒體與百姓的情感;二是取決于新聞隊伍的形象,如果新聞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所寫的報道再精彩也沒人相信,這就要求廣大新聞從業人員恪守職業道德,特別是黨媒從業人員,必須要以合格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與此同時,媒體單位要強化制度約束,堅持從嚴治“記”,鍛造出一直干凈、忠誠、擔當的新聞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