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云
這些年來,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就業,已經成為一個時代性話題。從走出去找生路,到返回來拓富路,這是農村進入新時代的新氣象。
中國三億多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人口中,相當一部分會回流鄉村,這是經濟規律的必然,是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必有現象,中國如此,先發達國家如此,作為新動能認知,中國更是趨勢明顯。在回流的這一部分人口中,帶資、帶技、帶有創業夢想的又將占有相當一部分,全國如此,安康大抵也如此。
在安康改革開放的四十年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幾年間,農民工返鄉創業從潛流到熱流進而到主流,這也是一個我們可以清晰判斷的趨勢。不少在外打拼多年,積下財富、技能和眼界的農民兄弟,他們敏感地看到鄉土上蘊有的新希望,毅然返回家鄉自主創業并取得成功或奠定了成功的基礎,它已然成為安康向外可以自豪的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新景”。
總體上看,吸引游子回歸的一個共性因素,就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回鄉創業的根基還是立定在農業、在鄉土。返鄉的能人帶動種、養、加、銷,進而發展為專業的農業新型組織,如大戶+農戶,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這些新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態,正在成為托起鄉村振興的基本載體,也是未來農村發展的基本形態。這個形態,有一個最本質的特征,那就是立于鄉土、成于農業、興于集約、融于市場。那么,農民兄弟返鄉立足農業創新業,這種基于現行鄉土資源、鄉土秩序特別是鄉土經濟制度之上的“立地創業”(筆者創語,未必妥當,求教方家),怎樣真正“立”起來?
以公司式建制在鄉創業的成功者已然出現,這種資本化、規;、集約化、市場化經營代表了安康新型農業發展的未來。放眼全市廣大鄉村,更多的還是處于初級階段的“能人帶動型”創業,他們以一己之能力,在自主創業的基礎上,帶動影響周邊原鄉農戶加入進來,這種初級形態初步改變了過去低成本、低效益、低市場的農業小農生產經營舊局,組織起來、集約起來讓傳統農業呈現適度規模的新機,眼向市場、眼向農業發展新方式,使他們越來越認識到農產品的市場選擇性,哪種是市場俏的,哪些是沒人要的,這樣的判斷將深刻影響廣大農業從業者的心智模式。
綠色的、生態的、有機的、原生態的、家肥種的、畜沼一體的、生長期正常的,這些關于綠色農業的認知,在今天的鄉村生產者眼中心中并不缺乏。那些努力從事綠色種養業的人們,多數也不會在綠色的成色上自欺欺人,安康農村的綠色化生產,也正在成為共識共動。這里的問題是,當我們真正形成了規模的綠色生產,我們的產業鏈上,那些缺失的斷點怎樣連起來,而不至于因為產業鏈的不完整和鏈條太短,而從本質上顛覆規模條件下綠色生產的應有效益。在農民兄弟和農村專業合作社那里,這個問題簡化為兩個根本性問題,一是如何保持長久的綠色生產?一是如何外銷、如何加工增值、如何延長流通時間?既是“綠色生產”,也是“綠色銷售”,這兩個關鍵的或者根本的環節直接決定著安康的綠色農業能走多遠、走多快。
在安康整個農業生產系統中,都存在綠色制度系統化建設問題,這是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種植業如此,養殖業如此,包括水產業、鄉村旅游,以及由此延伸的加工鏈,系統而相對穩定的制度體系建設,絕不是專家那里的理論闡釋,而是鮮活的農業話題。我們需要考慮的農業大節是:在奮力踐行安康鄉村振興戰略中,亟需對立足于鄉土之上的農村新創業給予更多的制度幫扶,真正讓綠色生產成為制度性規范,成為安康農村產業發展中的自覺。
以養殖業為例。今天,當數量型、短缺型生產方式已無法主導全局成為常識,安康農村的養殖業事實上正在有力地向特色養殖、品質養殖邁進。如牛羊規;曫B,農民兄弟已普遍接受土雞土豬養殖,包括地道蔬菜的生產,大家知道了有機生產和規范生產,知道了應當生產什么樣的產品市場才接受,才有銷路,從而也才有效益。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觀察,我們安康今天的農產品,顯然不是數量上的缺乏,而是品質上的稀缺,如果說在短期內,低規模化的品質生產或特色生產、原生態生產,一時還有銷路的話,那么當規模成為趨勢和整體格局,我們龐大的市場會在哪里呢?這是一個生產發展與市場營構必須同步考慮的重大問題。
早在十幾年前,我市某縣曾經大力發展生豬規模飼養,一度時間達到全縣人均五頭商品豬,但好景不過三五年,最終連應勢配套建立起來的肉食品加工也需要到外地調運原坯肉,質量品質從而大打折扣。某縣曾用了三年時間發展陜南白山羊,誓言“十萬只白山羊進長安”,他們用種植高效飼草舍飼喂養的辦法,引進優良種羊與本地白山羊雜交改良,生產迅速擴大,在全縣不足三萬只的基數上,三年翻了兩番,達到十幾萬只,但同樣好景不長,當年山羊養殖的規;缃裨缫巡辉亠L光。這兩個例子或許是個別的、極端的,但它們暴露出來的問題則絕不是個別的。它反映的或許正是安康農業規模生產初期和中期共同的問題,那就是農業產業鏈的嚴重斷點和缺失。比如綠色飼料體系建設,比如后期批量銷售和深加工,比如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甚至擴大生產的資本支持,等等,這些問題都現實而迫切。
近日,新華社報道漢濱區早陽鎮寨埡村返鄉農民工趙磊,從獨自飼養山羊起步,進而帶動更多的鄉親與之一道養殖,成立了山里源牧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該村的養羊規模迅速提升,農民通過養羊增加了收入。類似趙磊的實例在安康很多,未來也一定會成為主流。但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趙磊們的事業或因為是處于初創期,產業鏈上的毛病還未來得及盡顯,一旦規模起來后,小羊圈對應大市場的博弈將呈現什么樣的慘烈,實在不忍預測。比如他們傳統的自然放養模式能走多久?如果不通過發展綠色高效飼草生產,如種草養羊,傳統放養能支撐多大的規模?而適度的規模正是進入市場的底氣所在。傳統的野放野養與品質生產的沖突怎樣化解,從而畜產品品質如何控制?再加之防疫問題,銷售和加工問題,農民松散合作與標準化、規;a之間的矛盾問題,這些都不是杞人憂天。
現在,在各地發展現代農業養殖業方面,已經有了很多優良的范式可供選擇,比如以飼代糧、畜沼一體、定點和訂單生產,比如通過農村的“三變”改革從產權效益和效率出發,組織農民更緊密地適應規;a經營。這些問題當然是農民專業從業者、農民合作社應當積極考慮的事,而作為新時代“有為政府”之政經關系要求下的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包括傳統供銷部門、商務部門、農經部門以及各類性質的涉農協會組織,不也同樣有深切關注的義務和責任嗎?我們必須從完善農業產業鏈出發,看到現在和未來的問題缺失,采取接地氣的、管用的辦法策略,讓安康的農業鏈條有機鏈接起來。這里面有用市場機制促進產加銷銜接問題,有用政策機制促進工商資本與農業合作社協作問題,也有用支部+的系統思維改善農村發展政治領導力問題;這里面既有良好的政策促進,也有農業特色生產的區域化布局,既有靈活有效的技術支持,也有以財政政策為主導“四兩撥千斤”的資本培育,既有規模上臺階的現實必須,也有農業品牌建設上水平的長遠必須。怎樣在鄉村振興的大格局下,做好安康的新答卷,讓新型農業走得更快更穩更有效益,我們顯然不能只是滿足于趙磊們一時的新聞風光,我們必須想得更深更遠,主動幫助趙磊們真正走上現代農業發展的康莊大道,而不是過幾年后無奈地“傷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