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云
招商引資求發展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最核心的經驗。沒有聽說一個地方不求人,全靠自己一雙手就發展起來的。招商引資是一個地方改革開放程度和誠意的試金石。欠發展的地方,撇開其他因素不說,對外來資本不開放、不友好、不誠意、不長遠,絕對是最致命的因素之一。
安康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發展曲折而快速,屢屢提速增效的背后,一定是有著外來資本風生水起的背書。就算在本區域拿縣與縣比,誰真心對待擴大開放,誰主動開門納客,誰把營商環境當生命線,誰就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道上走得好、走得快、走得風生水起。
安康幾十年積淀下來的對于招商引資進而對于營商環境的看重,事實上已經和正在、未來還將持續結出發展的新果。歷屆市委、市政府都對改善營商環境視如手足,不僅在長效層面建立有利于開放開發的制度保障,也不斷通過干部作風轉變建立有利于資本項目落地的辦事環境。這些年,干部作風整頓、優化政務服務、實施“三個助力”、領導包抓項目、責任與考核掛鉤、建設施工環境整治,這些努力,都成就著安康對外的新形象,也帶來安康發展的新起色。追趕超越、苦干實干、愚公移山、親商清商,成為新時期以來安康的開放水平、發展水平的新冠名。它讓外界越來越感受到,地處秦巴山區的安康,能跟上時代步伐發展好發展快,“秦巴明珠”越來越成為一個實在的目標,而不僅僅是詩意的表達。
營商環境決定開放的成效。近日,輿論熱炒東北“雪鄉事件”,進而引發新一輪對“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議論。民間輿論洶洶,人民日報、新華社、環球時報、京華時報等大報大社及眾多的知名公眾號也紛紛發言,所指不外營商環境成就一個地方,也敗壞一個地方。“投資不過山海關”是大東北振興的歷史(和現實)硬傷,改變它,需要費力費神,甚至壯士斷腕。但“投資不過山海關”絕對不是東北的特產,事實上所有在發展的地方,誰也不敢夸?冢何覀円讶蛔龅米銐蚝!發展缺動力、缺持續、總量擴張慢、質量效益不高,進門容易辦事難、撒錢容易收益難、見官容易見吏難、明規容易潛規難,于是開放開發的“微笑曲線”兩個嘴角向下掉,笑進哭出也不鮮見。如果要找原因,大多繞不開一個營商環境。
新時代必須要有新發展,時代的高鐵不等人。追趕超越追多快、超多遠,取決于大時勢,更取決內生動能。主觀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發展慢了、質效差了,人民不會原諒,上級領導也不會聽你講客觀。這個“內生動力”何在?一言以蔽之:良好的營商環境。近日,市政府出臺全面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引發社會特別是工商界人士的興奮。這不是安康第一次出臺有利于營商的政策規定,但在2018年起首之際、在跨入新時代的春天之門,這不是一個尋常的政務安排,它或許是一個鮮明的姿態,它或許會成為一個“事件”、一個里程碑,它理應帶來的“乘數效應”不容置疑。我們歡呼它,于情于理都格外正當,歡呼正反映著安康社會在追趕超越情境下的民意急迫。
再次梳理并及時出臺新政,當然是有著現實需要做背景的。安康發展快,但也不能一俊遮百丑。所謂丑,就是不足,最大的不足相信在全社會也會有共知共識,那就是我們的營商環境還遠未達到“帕累托最優”,盡管越來越好、越來越優是我們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努力做是一個境界,做到了是一個境界,做了沒做好也是一個境界,我們要正視和解決的正是做不好的問題。政策變化源于兩點,一是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激發政策動能,二是政策很好但沒能執行好因此必須重申再加碼。市政府此次出臺的這個新政,不少是過去就有的,算是重申,不少是新列入的,算是活用中央的政策要求,還有安康的新創,這很難能可貴。同時,市上的政策有些從宏觀層面給各縣區接地氣留有不錯的空間,看來執行政策堅決是一方面,活學活用創造性執行則是考驗執政智慧的另一方面。
說到東北的振興,這些年公眾越來越看清了這個地區營商環境改善的艱難,惟其艱難也才不斷引發輿論包括理論界對東北現象的深度思考。近日人民日報刊文指出:營商環境不盡如人意,是東北振興的一個制約因素。這些年,東北也認識到這個嚴重的問題,法治環境、營商環境的短板是客觀存在的,正是有了這樣的“問題導向”,東北各地改善營商環境的行動也是努力的,一些方面也有了新變化。但改變不夠、不快,改變沒有從干部和社會的發展價值觀念層面建立起強有力的支撐,所以事情常常就反彈,而反彈的結果會更壞,讓人信心喪失得更可怕。東北振興中問題不斷,與營商環境治理上沒有咬定青山、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有很大關系。半途而廢,100減1等于0,這樣的教訓,不僅是東北一地的,也應當引起我們警惕與深思。
營商環境最能考驗干部。好干部一定是親民的干部。優秀的干部一定是心懷全局的干部。會抓發展的干部,一定是善待客商的干部?陬^歡迎易,實際支持難;依規辦事易,設身處地難;一視同仁易,視為親人難;不吃拿卡要易,盡百分之二百地幫助難;門好進臉好看易,事好辦難;真誠、熱忱、積極、包容、盡力,這些都是干部服務辭典中的常用詞,記名詞易,用活用準難。營商環境的優化,需要廣大干部從頭學招商,重新立心智,既要明政策,也要明事理,真正從安康未來、安康大局、安康人民的深切感受、每個崗位職責、每個干部的職業良知出發,再次審視我們在改善營商環境過程中做到沒有?做好沒有?做快沒有?正如人民日報指出的:“對于東北各地來說,按連不斷的熱點事件,不啻再次敲響了警鐘。無論是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是與社會期待、群眾訴求相比,東北的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都有一定的差距。對于熱點事件,不能只滿足頭痛醫頭或者坐等輿論平息,而應把熱點事件和相關輿情作為改變提升的動力。把這樣的緊迫感傳導為各級工作人員的壓力,‘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找辦法’,才能推動營商環境根本性好轉,不斷增強企業活力和群眾的獲得感,讓良好的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成東北振興的有力支撐。”
政策再好,需要人去執行。干部是政策執行的決定因素。市政府出臺的政策,已引發社會的廣泛期待,在媒體上相關市直職能部門也有積極的表態。但出水才看兩腳泥,在未來的日子里,各級各部門執行得如何,人民群眾要看要感受,要看面子更要看里子。從經驗的角度講,抓住干部這個決定因素就是抓住政策執行的牛鼻子。綱要舉、目要張,我們的認識是:全市上下要繼續抓好“三個助力”,建立更直接、更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從干部這個微觀層面抓起,真正在不長的時間里,把“服務安康”這個品牌做響亮,把“人人都是投資環境”“事事體現安康形象”立起來、叫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