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靜
從2017年12月6日,寧陜縣皇冠鎮南京坪村建成我市首家“愛心超市”,到今年5月18日,安康首家“道德銀行”在嵐皋縣城關鎮西坡社區成立。我市各縣區在脫貧攻堅和新民風建設中積極嘗試,推行的“道德銀行”“愛心超市”模式,引起本報的持續關注。
在這種模式下,群眾可將自己做過的好人好事提出申請,經道德評議會通過后存入“道德銀行”,“愛心超市”為“道德積分”兌現平臺,群眾可憑借道德積分在“愛心超市”兌換成物品。
2017年3月我市提出大力推進新民風建設,旗幟鮮明地倡導以“誠孝儉勤和”為核心內涵的新民風,以此激發群眾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持續善化社會風氣,助推脫貧攻堅。各縣區積極探索,推出了的“道德銀行”“愛心超市”等措施,使新民風建設從一般口號,落實到可見可感可得實惠的實際操作層面,激勵了廣大群眾參與的熱情,催創了脫貧攻堅的新局面。
在肯定這種積極探索的同時,我們認為,想要讓這種模式在脫貧攻堅、新民風建設和創新社會治理中持續穩定的發揮作用,需要更為理性的思考和探索,從量化判斷標準、獎勵機制、物質政策支持、政府與社會共建、公眾評價為主等方面加以完善,形成具有安康原創特色的道德風尚建設治理體系。
“道德銀行”儲存的是人們由道德表現量化而成的“道德金幣”。道德標準通常是約定俗成的,具有很大程度的“主觀”性。這對道德行為賦分提出挑戰,如何從人們行為公德、社會基本價值理念、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理念出發,設置科學的、符合法治精神的同時又是人性化的量化評價系統,需要結合國家精神和本地人文精神,進行理性化設定。這樣的設定,應當是自下而上的民意傳達,同時也參照專業化的意見,上與下兩方面的因素綜合形成量化的依據,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研究。因為只有實行客觀公正的判斷標準,才能在人情因素濃郁和宗族治理強大的鄉村及其城市社區保證評定的客觀性,不會出現“看人下菜碟”的現象。也只有評價體系是科學的,這樣的社會治理機制才走得遠、走得長久。
將善行具體量化兌換成物質,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勵和引導人,但同時要注意避免把獎勵狹義化,過于強調物質化、功利化,應當充分考量這樣“兌現”會不會偏離倡導善德、鼓勵善行的方向,而流于庸俗化的“公益分配”。我們在充分肯定這種社會治理方式積極方面的同時,也要看到這種機制或機理本身存在的“雙刃劍”效應,提早預見和預防這種機制滑離我們制度設計的本意。道德本身具有強烈的精神性,如果摻雜上過多的功利和物質因素,來自他人和自己內心的精神性獎勵就會減少,繼續作出道德行為的動力反而可能受到抑制,可能帶來“為錢做好事”的負效應。如果這樣的情況出現,就是對道德觀本身的侵蝕,而且一旦侵蝕,很難恢復。我們提出這樣的思考和擔憂,建設性的目的在于深化、完善這一制度,使之成為有機運行的機制,并能伴隨著安康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成為新時代安康社會治理的良方良治。
對于“愛心超市”這一“道德金幣”兌現平臺,從目前情況來看,“愛心超市”的啟動資金大抵是由政府或者民政和包聯部門提供,貨源資金由愛心企業和社會各界捐贈,部門缺口援助,縣鎮村以獎代補等方式解決。這反映了安康社會對這一機制的廣泛歡迎與支持,這是積極的主流,也是我們能夠推進這一制度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愛心超市”里提供的是實實在在的物品,這需要資金購置。因為其非營利性,可以說是有出無進,不能形成借利循環。貨源資金短期內可以靠捐贈來支撐,但是如果長期實施下去,靠政府財政負擔或者繼續靠捐贈顯然都會成現實問題的“顯見部分”,如果沒有持續穩定的資金保障,愛心超市難免不會“辦不下去”。這也是我們疑慮的焦點問題之一。希望這個問題不是紙面的擔憂,而應當成為有關部門研究的繞不過去的課題。
“道德銀行”和“愛心超市”是我市各地針對脫貧攻堅探索出來的,是為了強化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雙輪驅動,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那么,當2020年脫貧攻堅決戰勝利后,濟危救困、致富奔小康成為一項常態工作時,“道德銀行”和“愛心超市”還能伴隨走下去嗎?我們相信這一制度應當也有辦法讓它持續走下去,但前提還是,必須根據變化的情況豐富它,完善它,并按時代要求賦予其新的動能,這同樣是大問題,需要我們預見、預判、預研。因為這一制度,止目前看,它不失為良方良法,我們有必要推動它走得更好。
事實上,“道德銀行”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早在2001年,湖南長沙市一社區就出現了全國第一家“道德銀行”。此后,“道德銀行”如雨后春筍出現。爭論很多,各地也都在嘗試中,比如寧波余姚市將道德積分作為放貸審核依據,只要道德積分達到要求,創業項目獲得銀行認可,就可以申請無擔保創業貸款,讓道德積分像征信記錄一樣發揮作用,成為信用貸款的一種延伸。這種創新依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提供了一個方向,比如,將道德積分作為就業創業、項目扶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道德誠信前置條件,憑借道德積分享受政策,形成完善的激勵體系,讓道德積分和征信記錄一樣,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這是完全可能的,我們有必要從這個思路出發找到更新的路子。
總的來說,道德建設需要形成一個與社會治理制度相融合的、完善的、分層次的、全覆蓋的榮譽體系,讓作出貢獻的人,從精神和物質上都得到肯定,臉上有光,形成強烈的“月華效應”,這樣才能吸引帶動更多人向上向善,從而成為一種社會固有的時尚和精神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