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過去一些美好的事物,常常思念,常常牽掛,常;仡^張望,也許這就是人們說的懷舊情結吧。
2014年4月9日《安康日報》刊登了馬玉龍先生采訪報道的《正在消失的石板房》,一下觸動了我的戀鄉情緒。說實話這幾年,農村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特別是陜南實施異地移民搬遷,避災集中安置工程,確實解決了一部分農戶的居住環境問題。但是這種大量的移民搬遷,民居改造和建設,讓人歡喜讓人憂愁,可謂美麗鄉愁。讓人歡喜的是許多農戶從高山從危險地帶遷到了交通相對便利、安全的地域以及公共設施比較完善的集中安置點。房子漂亮了,村子環境整潔了。讓人嘆息的農村傳統文化習俗和特色建筑在遷移中被破壞、被遺棄、被遺忘。正如報道中所言:“安康石板房是陜南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這種獨特的文化特征不經意間從人們的視線中逐漸消失”。我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面對這種最具陜南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正在走向消亡,真讓人痛心疾首。那些具有傳統特色的四合院、三合院等類似古民居在大遷移的浪潮中被所謂的現代文明所蠶食。如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問題,應當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注和重視。如今“千村一面”的建“洋樓”實為土洋不分的房子,實在值得我們沉思。雖是遮風避雨的居所,但是我們故土之上的文化在哪里?它們是我們陜南文化根脈的民居嗎?多少年后我們如何面對它們?試想福建土樓之所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因為它具有中國獨特的建筑藝術和文化內涵。平利縣之所以成為中國最美麗鄉村之一,其建筑風格滲透傳統徽派的理念,也是平利最傳統的民居形式,實用大方美觀。如果我們把陜南最具魅力的文化特色帶到現代建筑中去,不僅傳承了古老文化,也為安康的新農村建起了新的“鄉愁風景”,就是把好事辦得更好了。
一段老腔唱和著關中人的豪爽質樸,一條漢江流淌著陜南人的清秀細膩,這一切早已深入鄉村故土,成為美麗鄉村最耀眼的元素。然而,在新農村建設中,建了新區毀了古村,建了高樓毀了古鎮的現象日趨嚴重,不能不叫人嘆息反思,值得慶幸的是,許多地方已經意識到了農村發展不能以犧牲傳統的鄉土文化為代價。如藍田鮑旗寨村,傳統的土坯房和新修的民居相鄰而立;在禮泉袁家村,傳統的作坊得到還原復制;在丹鳳萬灣村,竹籬笆墻圍繞房前屋后,一條小河門前流淌,花草樹木在庭院里隨意生長,鄉村氣息撲面而來。
在更加注重生態文明的今天,美麗鄉村建設被賦予更多的內涵,那就是更加關注生態環境資源的有效利用,更加關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更加關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更加關注農業功能多樣性發展,更加關注農村可持續發展,更加關注保護和傳承農業文明。有專家這樣認為:“農民樸實的文化自覺需要在建設中得到尊重和張揚,這是對美的更深層的追求。陜西的農村文化豐富多樣,陜南、陜北和關中各不一樣,如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傳承優秀的民間文化,避免千村一面,將考驗著美麗鄉村的建設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