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天前,家人告訴我,離得最近的一家老字號餐館“年夜飯”下午4至5點黃金時段預訂一空。一下子,我的神經緊張了起來。元旦利用假期,我輾轉數家終于訂上了這個時段的“年夜飯”。雖是有些距離,總是有幸。
“年夜飯”訂是訂上了,可我的選擇幾乎為“零”。菜單是飯店設計擬好的,上了大紅榜頁的,是不可更改的;房間是確定到位的,按最低消費設立提供的;時間段是固定的,是限時的,不可拖延的;價格是沒有商量的。有些遺憾,就這我還得感激店家三分。
隨意瀏覽了一下店家的登記簿,真是賓朋滿座。從下午2至4點開場到5至7點終場,登記簿已預約地密密麻麻。從大廳的888至988元,到包間的1288、2888、3888元都有了主。這只是我所在店的情形。試想,其它店也應如此慣例吧!
按新年元旦算,今年年夜飯近乎還有五十天?扇藗兊妮^勁躁動定當攪動了店家的神經。這年夜飯一年比一年早,真是始料不及。食客們鍥而不舍,跟風搶勢隨大流,飯店之間也不屈不撓競爭激烈。不能不感嘆:除夕大餐“蠻拼”的!
這樣可好,原本是富有諸多文化內涵的年夜飯,進而演繹成一種經濟現象。從古到今,在天干地支的交集之際,在十二屬相禪讓之際,勞作了一年的人們,在這個時段理應是該放松放松、該享受享受了。即就是再貧寒的家庭戶主,也要賒賬張羅弄上一頓“年夜飯”,守歲坐庚,圖個來年的吉祥、求個如意,漸漸呈現出一道特有的風景。
說現象,就少不了供與需。改革開放前,人們支付能力差,食材短缺,家家戶戶自己團圓,圖的是喜慶講的是一個“圓”字。一頓餃子,一件新衣,一盤糖果,就算是心滿意足了。改革開放后,供需兩旺,除夕家家張燈結彩,蒸菜盆滿鹵菜缽滿,以圖節日里親來情往,一家老小和諧幸福。
市場經濟的導入后,更多的事情交給了“市場人”來操辦,大家不用再那么上心用心勞心。而今,除夕吃飯形式大于內容了,花錢圖的是快節奏,要的是個爽快。由此少了勞作,少了辛苦,少了縟節,少了煩惱。人們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工作上事業上創業上。男女老少各階層在自己的領域、行業“蠻拼”的。在除夕,更多的談資是事業的成功,一年的收獲,新年的志向。還有就是對逝人的懷念。
年夜飯一定意義而言是文化伴生產品的結晶。在新世紀綻放華彩篇章,彰顯獨特魅力,無疑是安康物質與精神文明極大豐富的總體現。民生增收圖景令人高亢盛贊,多元消費自覺意識的解放、覺醒,年夜飯便是一種選擇。
除夕大餐“蠻拼”的另一個層面,就是安康的餐飲業餐飲文化的日益勃興。店家商機意識、服務理念的“脫胎換骨”,在歲末年初,新舊交替,就醞釀締造了這樣一和諧美滿的場景,營造了這一喜氣洋洋的氛圍。店家拼得是一種實力,行銷的是一種文化,看中的是人們的人情親情。食客們平日里交好店家,自然記住了店家,選擇了消費。
大家彼此“蠻拼”著,其中不乏一種回報、一種感恩,還有一種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