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熱炒央視主持人畢福劍在私人場合污辱領袖和軍隊的視頻,一時激起公德與私德的“口水仗”。有的人認為這只是一個私人事件,有的人認為這是典型的公案,同情者有之,呼吁嚴懲者有之,看到“告密之痛”者有之,憤恨對領袖不恭者有之。
公眾人物如何在公私場合規范自己言行,這其實是一個道理清楚的問題。之所以是公眾人物,是因為你占有一般人不能取得的公眾言論資源,你的一言一行都有影響社會的力量,毫無疑問你得向公眾負責。在中國最重要的電視頻道上滿口仁義道德,塑造著光鮮的正面形象,下場卻變了一個人,滿口胡言亂語,完全與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不相符,而這種私人事件流向社會,所起到的壞作用是很嚴重的,不僅損害了國家主流媒體應有的正面形象,也對人們公德信仰造成惡意打擊。
公眾人物不同于一般人,就在于你對社會的影響負有責任,臺上臺下都必須謹慎,言行合一,不能任性,所謂率性而為不是個性問題,而是道德問題。一個公眾人物道德有了污點,大眾就會唾棄你,就要對他進行道德拷問。誰觸犯公眾的道德底線,誰就要吃惡果,這樣說來,畢福劍在這段公案中一點也不冤屈,他也必然為自己的任性付出沉重的代價。
各級領導干部也是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都不能簡單做個體之論。臺上說錯了話,必須挨板子,臺下胡說,也必須挨板子。原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敏犯事后這樣描述自己的“兩面人生”:“臺上一套,臺下一套,說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聯系到現實,王敏式的“人鬼合一”者不在少數。習近平同志多次告誡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不要做兩面人,公私場合都應當言行一致。他要求領導干部要追求“慎獨”的高境界,要堅定理想信念,要時刻反躬自省,辦事要公開透明,要把小事小節當成一面鏡子。他告誡說,不刻意“慎獨”非栽跟斗不可,一定要慎權慎獨自警自勵。
《禮記》有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劉少奇早在新民主革命時期,就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將“慎獨”作為黨性修養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他說:“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可見,官員之“慎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條紅線,從老古人到我們今人,都提倡這種內在的“定力”修為,將此作為官員立身達命、實現抱負的基準點。
官風影響民風。社會進步的信心,來自官場的風清氣正、言行合一。官員的率性之為不能視為所謂個性加以寬宥,我們在發展的艱難攻關期,更需要凝聚社會共識、匯合全體社會力量,這種共識、力量從何而來?當然首先要公務員群體而來,特別是從各級領導干部的模范帶頭而來。我們反對那種會上講一套,會后又是另一套,公共場合高大上,私下場合俗賴庸,嘴上仁義道德,肚里男盜女娼。我們尤其反對那種嘴上把人民發展的事業說得天花亂墜,私下里卻把黨的決策、政府的部署貶得一無是處,對于重大工作,明里轟轟烈烈,暗下里按兵不動,能拖就拖,能應付就應付,或虎頭蛇尾,不了了之。美麗富裕新安康建設需要全體人民共識共動,官員隊伍的言行必須經得起陽光的晾曬,決不向權力任性、政治任性、生活任性開閘放水,因為官員的言行絕不是你個人的事,而是時刻在影響著民眾,必須臺上臺下一個樣,公私場合一個樣。
畢福劍近日在個人微博上向全國人民致歉:“我個人的言論在社會上造成的嚴重不良影響,我感到非常自責和痛心。”事件后,央視對他進行嚴肅處理,他曾擔任的某紅軍小學形象大使遭到撤銷,看來畢氏個人也認識到自己是有錯的,組織上對他的處理也是嚴肅的,絕不是一句“個性率爾”可以原諒的。畢福劍之案當為我們所有黨員干部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