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十年,中國城鎮住房供給能力不斷增加,同時有效需求不斷下降,一增一降帶來目前房地產困局,相信我們安康無論是業界的微觀操作,還是政府的宏觀調控,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房市的“冷刺激”。
在很大程度講,這可能還遠遠不是冷不冷的問題,也不是刺激不刺激的問題,對于某些個體來講,企業內部運營的難處可能比他們刻意為之的“表面鎮靜”更讓人擔憂。是真實地呈現難,還是人為掩蓋難,前者至少是清醒的理性,后者其實隱藏更深的應對危機。
有不少的專家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就一再宣示和告誡,中國房地產市場一定迎來長周期拐點,而這個長周期拐點,絕不會因為政策調控改變下行趨勢。這說明什么?
說明即便是在安康這樣的三四線城市,一味相信“房地產是支柱產業”和“房價永遠上走”的觀念,是很不合時宜的。盡管在三四線城市,住房的剛性需要還會以不同的時空釋放,刺激我們的投資沖動,但總的看來,2015年以后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是深刻存在的,而這種壓力帶來的更是在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形態升級的新挑戰,如果不適應這個調整性變化,即便有機遇,我們也不一定能抓住抓好。
換句話,房地產業即便仍然有投資剛需,其業態也不是圈地、建房、回收這樣簡單。產品結構,融資結構,包括政府對投資的導入,都會有新的變化。被動地等市場回暖,或者主動找突破口,必須二者選其一,因為這才是正確的應對形勢變化的姿態。
今年以來,筆者有與不少房地產老總聊天,深淺談安康房市的“冬天”,在憂慮之外,有理想式的期待,有看不到明天的等待,當然也有深謀遠慮者。在目下不利的情況下,思考著自己的企業以及安康整個房地產業第二步、第三步棋怎么下,有些見識頗顯檔次,令筆者深信安康的房地產業依然在遑遑大局之中,不是不知冷暖的邊緣者。這些聰明的認識,主要集中在結構調整與業態提升上,也包括融資方式上,當然也更多地在當前如何消化存量,卸載資本包袱上。
5月底,人民日報以頭版頭條和二版三分之二版面,“獨家專訪權威人士,解析當前我國經濟大勢”,主標題是“正視困難保持定力前景光明”,報道五問權威人士,對宏觀經濟做出總體判斷,對未來政策做出指引。隨后又有經濟學家劉杉在人民日報做深入解讀,指出該報道向全國人民、向實體經濟界釋放的重大信號,并指明其實是傳達中共中央對經濟大勢的分析與判斷,讀來很有感觸。比如中國經濟不會斷崖式下落,中央有定力;調結構要主動,誰不主動誰吃虧;投資仍是主力軍,消費要有新政策;牛市是長期需要;防風險是一盤棋,打破剛性兌付,殺雞給猴看;房地產不是不好賣;宏觀調控要玩平衡;政策不會變,鼓勵發財致富。這些信號,為近年少有。
其中對房地產市場的判斷,權威人士說,“樓市正面臨痛苦的去庫存化階段,有效消化房地產庫存是一個現實問題,既關系到啟動需求,又關系到化解風險。”而劉杉認為,“這表明政府對房地產認識非?陀^,房地產應該盡快去庫存。政府方面會刺激住房需求,但開發商更應該降價銷售。降價銷售才可以盡快去庫存,才既可以啟動消費,也可以避免支付危機。實際上,只有房地產調整到位,中國經濟下行才能減緩。只有房價調整到位,才能真正啟動住房需求,才能啟動新一輪住房投資。”無論人民日報的報道,還是劉杉們的分析解讀,都指出一個不容逆轉的事實:房地產長周期拐點的出現。而降價可能是當下的剛性理性。
事實上拐點已經出現了。所謂長周期拐點,就是下行調整既是市場發展的使然,也是房產業調整期到來的必然,市場無情,給予長周期的陣痛,甚至某些振蕩,等房地產業自己適應、分化、轉型,甚至“殺雞給猴看”,本身就是一個傳統產業發展的自身規律。
事實上,房地產困境,是產業的困,也是政府的困,因為它的確關系著經濟大勢,關系一個地方巨量資本基金振蕩的安全性。令人欣慰的是,6月2日,市政府召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座談會,釋放了政府的關切和厚望,同時也在敲響地方政策回音璧。提振信心是必要的,這樣才能主動適應新形勢與新業態,因為企業畢竟是主人公。座談會上政府的政策利好,也是明顯的,如“盤活存量,打通商品房、保障房、棚改房和陜南移民搬遷安置房通道,推進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等等,包括在政府讓稅讓費上可能的作為,政府投資性項目的補空方面,都有一定的期待。安康的房企應該對這些利好深切體味,主動釋放爭取政策、承接政策的積極性。盡管這些政策還需進一步細化,甚至需要“一企一策”地組織落實,但誰主動,誰分大蛋糕,因為這樣的政策一定有先來后到,火車不等人。
而且,政府投資政策永遠是藥引子,是激勵性、導入性的,并不天然解決全部難題,因此有識之士,在擁抱政策的同時,也要借政策先利,創造性地釋放自己的動能,取得裂變效益。因為,筆者在與一些房地產界人士聊天時,也曾探討過結合安康目前實際的銷售辦法,企業手上的牌還是有的,問題在于是否放眼未來,舍小利或眼下利,求得長遠得利。因為幾乎安康所有房企共同面對同樣的問題,去存量、卸包袱,轉身別有所求。
與所有房企老總們的心情一樣,我們期待政府的細化政策盡快出臺實施,并以更直通的模式,減少程序與環節;另一方面,我們也呼吁老總們真正認識形勢,痛下調整的決心,以卸包袱也是求發展的認識,主動出擊,尋求更有效的辦法,從危局中突圍,沒有危局之困的企業,也應當深研如何順應安康發展,加快業態提升,搶到新一輪發展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