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網絡世界一則新聞報道引發人們熱議:節省了十幾億怎么還糾結?說的是南昌市政府在建設地鐵二號線延伸工程時,為了省錢,在國家批復還未下達時就動了工,因此節省工程投資十幾億元。原來,他們把二號線延伸工程與當時正在建設的地下綜合設施一并組織施工,避免了反復開挖,極大地節省了工程成本。而這項工程若等國家正式批復下達,即失去最佳施工時機,投資成本也將大為增加。
在公眾輿論眼中,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南昌市的決策者們一度很糾結,因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了避免無序,達到國家利益最大化,堅持重大工程的審批制度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南昌的這項工程,前期也經過了國家有關部門的嚴格審查,符合建設要求,只等正式批復。問題的糾結就在于此,是消極地等待以求程序完美,還是敢于抓住最佳時機,避免不必要的成本付出?南昌市政府最終大膽決策,冒著一定的風險,吃了一回螃蟹。
網上議論很多,但幾乎一邊倒地對南昌市政府給予高贊。這說明人們期盼政府決策要講科學、講程序,更要講成本,花最小的錢辦最大的事,而對過去政府在公共決策中的種種不適、不智、不力、不統籌、政出多門、重復建設、不計成本等等亂象看法多多。我們安康人也在熱議這一事件,其中不少基層政府的同志在網上發表真知灼見,縱談實踐中的感受,一倒肚中諸多的決策實施苦水,充分肯定南昌市的做法。
這件事是省督導組在南昌開展督導工作時發現的,應當說不是一件小事,督導組內部一度也很糾結,經過認真務實討論,最后形成一致意見:如果是先上車后買票,未批先建把生米做成熟飯,以此要挾國家,那就必須嚴禁;但如果審批流程都履行了,批復只是時間差問題,實際效果也很好,這些變通還是要肯定的。無疑,南昌的案例屬于后者。
我們很高興這個督導組的同志們沒有簡單處理這一糾結事件,而是以務實的態度,科學嚴謹地分析事因,在關鍵認識點上給予南昌市政府以支持。如果簡單只認制度、只講程序,只要“程序合法”,或者在這個問題沒有擔負,板起臉來“公事公辦”,那南昌市政府還真有些說不清白。
人民日報客戶端有一段話說得好:
誰都知道,等國家批復下來開工最穩妥最“安全”,但為了給國家省錢而提前開工,卻要冒違規的風險。如何選擇,的確需要一份擔當。因此,應該為南昌市敢于擔當的勇氣叫好。
我國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期,面對復雜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制度規章要靠深化改革來逐步完善和調整。但改革要有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新舊矛盾交織的復雜環境下,我們更需要改革的促進派,更需要敢于開拓、敢于擔當甚至敢于試錯的勇氣。
勇氣何來?來自心底的無私,來自權為民所用的理念。一切以老百姓和利益訴求為重,“吃螃蟹”、擔風險的事你才敢干、才能干好。各級領導干部真正主動作為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就會大大提升。
其實,在中央確定的改革大局中,解放思想一直是一個很關鍵的閥門,這個閥門不打開,什么好事要事都可能只是在會議室里、紅頭文件里。中央為基層改革創新,釋放了大量空間自主權,就是強調改革要符合地方長遠實際,而不是簡單一刀切。事實證明,改革越是接地氣,越能夠有力破解歷史積習,找到困境的突破口,越是敢于以黨和人民利益大局為重,以國家的整體利益為重,在事涉關鍵改革事宜上勇于先行先試,才能更好贏得施政的新機遇,開拓發展的新天地。
這個典型新聞事實中,透露出的認知信息值得深思,一是基層政府要有胸懷發展的擔當精神,關鍵時候不做“葉公”;二是上級組織督導評價要有實事求是的擔負精神,不能只會用“一把尺子量到底”;三是各級行政審批部門在精減審批內容的同時,程序改革也要跟上,規范要求與靈活處置有時并不矛盾;四是改革更需要科學精神,沒有科學精神和良好效果,南昌市政府“未批先建”恐怕也要吃不了兜著走,地方政府應當有破困局的勇氣,但前提是講科學,而不一味是“猛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