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康市政府正式向社會發布了PPP項目庫,這是第一批,可能還會有第二批、第三批。
PPP,公私合作項目,說復雜些,就是在這個模式下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合作,參與公共產品建設。城市要建一個廣場,可政府財政預算一時不湊手,怎么辦,請民營資本來干。民營資本干好了,當然會有收益,或當下收入,或收益預期,或期限經營收益,總之不是虧本的買賣。
這類的項目怎么做?簡單梳理一下:BOT模式,建設、經營、轉讓;BOOT模式,建設、擁有、經營、轉讓,是BOT的一個變形,原理差不多,壓艙的都是政府特許經營;BLT,私建公營,建設、租賃、轉讓;ROT改建、運營、移交。除此而外,還有根據實際情況派生的其它模式,形式不管怎么變,資本都是沖著利潤去的,項目利潤點在那里,在政府的政策里,在公共產品特別經營收益里,在使用者收費里。通俗講,就是政府讓你做了這個公共項目,給你政策保障,或建后回購,你立馬變現,或建成后政府付費使用,你分期收款,或允許你建后經營回本,錢收得手軟了再移交政府。也有政企兩家合作建設經營的,政府用專項基金,或收費項目跟你合作,在經營中受益回收成本。還有的政府給你擔保,你據此向金融融資,求得項目建設的完成并達成經營。最通俗的例子是收費公路建設,這些年民營資本也在進入,包括城市輕交通,城市收費停車場,收益好不好當事者心知肚明。
基于特許經營之上的公私合作模式,在世界上很通行,政府高興,民營資本也樂意進入,很好地解決了市場化條件下公共資源建設配置問題,促進了公共產品的長足發展。安康這些年,也在這個領域不斷探索,一些縣已有成功的樣本。在這個資本呼喚項目的時代,PPP是一朵鮮艷的大花,對于有追求、緊盯市場的資本流,其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因為它的政策性、公益性同時也是市場性的特質,決定了這類項目一是亟需性項目,二是風險最小化,三是所體現的社會責任為企業后期的再經營添分不少。
應當說,我們安康的政府PPP項目庫,各界關注已久,不少的資本持有者實際上早有一試身手的沖動。從這個項目庫的資金量、項目的市場回收性、操作的便捷性上講,這個項目庫都是成熟的。第一批48個項目,總投資216億元,其中交通類77億元,市政類89億元,公共服務類18億元,三類項目既誘人又有挑戰性。特別是25個市政類、12個公服類項目,除6個政府直接購買服務外,這個當然很有保障,其它都是BOT項目,具有良好的經營性。如安康百福新型生態養老項目、漢濱區第三醫院綜合住院樓項目、紫陽縣城公墓及殯葬服務設施建設項目,污水與垃圾兩場建設經營項目、城區停車場建設經營或轉讓項目、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首批48個項目的前期準備成熟度都很高,可以說只要你愿意很快就能進入實質性運作。
以我們現有的投資經驗看,政府主導類的項目,除了政策保障足夠強勢外,無疑的在進入期的環境介入上相應也會有多重保障線,而這些涉及民生的基礎公共產品建設,在社會道義支持上也會有其它項目不可多得的社會得分。應當說,在安康當下基本建設領域新機不足、特別是房地產經濟結構面臨必然的調整、升級、工商資本尋找新的勢能的情況下,這批項目就是安康建設領域的新視野。機會屬于有準備的智者,大膽進入政府PPP模式,考驗安康的資本智慧和智能,誰先跨越這一步,誰先擁有新機遇。對于有些投資經營領域講,進入即意味著新生,走出困局。
政府推出這個項目庫,進行了極其認真的準備,相應的也準備了足夠含金量的政策平臺支持,和環境服務保障。尤其是在市委、市政府已出臺文件加強投資環境整治、對“為政不為”進行嚴厲問責的利好中,PPP項目的落地有著天然的綠色通道。我們有理由相信,有智欲謀的企業會行動起來,政府服務部門會切實行動起來,大家共同努力開創安康公共產品建設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