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就是力量》是首中國老歌,這首歌現在每每唱起,仍然讓人熱血沸騰。
團結是個好東西,它讓個體的因素化為整體的因素,去解決個體單方面解決不了的大問題,由于大問題得到有效化解,個體得到更多的生機,從而實現1+1大于2的奇效。
團結是個老話題,但我們往往把它簡單化理解了。比如團結是個“組織起來”的概念,但“組織”只是“團結”第一層面,組織不是團結的全部涵義,團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一“團結”什么問題都解決了?
顯然,正如我們的老歌中唱到的:團結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力量。同樣顯然的是,團結是獲得集體力量的前提,但團結并不天然獲得力量。形式上的團結,或只是組織上的團結,而內部的力量并沒有達到有機聚合,那么期望中應有的力量可能還是發揮不出來。表面的團結并不天然掩蓋內部的一盤散沙。
想到蜜蜂的“團結”,抱團發展,其內部精密的組織機制是連我們大寫的人都有所不及的。由于團結,蜜蜂創造了世界上最甜蜜的事業。也想到螞蟻的“團結”,一只螞蟻什么也不是,一群螞蟻可以搬走一頭大象。再想到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歷史上的眾多團結出力量的事跡,一個不到百年的政黨,干出了中國五千年都未能實現的光輝業績。
關于團結,似乎扯得遠了,其實這個話題恰恰來自于我們身邊的感受。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對于組織起來、團結起來、聚合起來的敏感越來越強烈,也越來越自覺,無論是官方層面,還是民間層面,這樣的話題架構都新鮮有生命力。尤其是在經濟發展領域,在實體經濟界,抱團發展的理念近些年得到長足的強化。我們身邊,我們正在蓬勃發展著的安康大地,這樣的“抱團”格局正在有力地形成,顯示出安康強勁的發展愿景和預期。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各類發展協會組織,合作經濟組織,到今天的各類協會與聯盟,從官方的各類跨部門的議事組織,到互聯網與移動端無處不在的各類專業圈子,我們都自覺不自覺把對時代敏感的觸角置于時代的風口浪尖,對于新事物的擁抱我們似乎并不缺乏熱情。無論是對于社會評價,還是對安康新經濟的直接參與,安康人的“場合效應”都是有的,未必總是“養在深山人不識”。
現在,需要面對的問題是:組織起來就行了嗎?團結起來就行了嗎?我們必須要進一步勇敢地破解的是,團結的力量源到底在什么地方,我們怎樣向螞蟻向蜜蜂學習?學習它們什么品質?
從字面上看,團結雖然只是兩個方塊字,一個詞,卻分明表達著兩個以上互為咬合的詞義,“團”是形式,是組織架構,“結”是內部機理,是機制,力量出自“團”,根本上講出自“結”,“結”是“團”的結果、目的。
這樣的分析解讀太過書生氣,會受到智者的“鼻嗤”,F實中很多組織起來的實例中,其實已然給我們提出了問題,比如廣大農村在近十年先后組織起來的各類協會、合作經濟組織,很多流于形式,或者只是官方的一種應景之作;我們曾經那么多的企業協會組織,如今仍然在起紐帶作用的屈指可數;我們今天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的各類社會組織,太多停留在小圈子;我們一些頗具規模與聲勢的民間經濟協會組織,仍然滿足于“扎堆”,更高的平臺建設、內生機制的激活,顯得不急迫、不敏感。我們還在和還將建設更多的“團結”的模板,我們更多的團隊已然進入海水,但向更深的藍海進發,我們有強烈的沖動嗎?我們有一探水深的勇氣嗎?
組織起來,團結起來,都只是抱團發展的第一步,盡管它同樣重要,起決定作用,但如果只是圖場面上的熱鬧,或者只是以此顯示存在感,那顯然是遠遠不夠的。筆者與一些青年創業協會組織交流,發現不少的組織遇到一個發展的瓶頸,那就是組織起來后如何“抱團發展”,解決了抱團問題,更要直面發展問題。當組織成員面對共同的再發展的資本、管理、項目、品牌、人才等一系列問題時,“組織”如何更好地發揮出“加柴添薪”的作用?比如資本問題,在一個地方資本市場整體向好但市場并不飽滿的情況下,組織這個團如何抱緊?如何從自身優勢出發,發揮每個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建立自己的資本互助、資本眾籌,包括建立自己的眾創平臺,進而相攜相扶向資本藍海的深處試水?讓組織本身這個形式成為營利與服務的實體,大家的事大家辦,大家的難大家幫,這里面水深而魚多,但說實在話,也是橫亙在廣大創業組織面前的一道“兇海”。
也曾有過感慨,外來安康的投資創業者所建立的原籍商會組織,在成員企業中發揮著經常性的紐帶作用,有的已然成為議大事的平臺、互助的平臺、集體維護自身發展利益的平臺,這種抱團顯然給成員們提供出一種歸屬價值。而我們本埠的一些企業協會組織,說實話在其光鮮的一面后面,是還有不少的“團結”的功課要學。
聚合,而成群結隊;集合,而活躍要素;激活,而建立內生機制。這是團結起來的三個關鍵詞。在團結這個問題上,我們應當向刺猬學習,“刺猬取暖”是一種現代合作模式,它體現了共贏的原則。在組織內部找到和建立“最大公約數”,團結就會有力量。團結的目的一定是為了出力量,而力量從根本上激發,要靠活躍有效的內生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