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關于故鄉淪陷的討論與反思很多。工業化與城鎮化過程中這個必然要有的變故,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也不例外,大凡經歷過工業、城鎮“兩化”過程的國家,也都經歷過了這樣的變故。
在三十余年的新型發展中,鄉村的變化可能是最能引人關注并常常有痛徹感的事。龐大的農業社會的根基,造成這種變化的巨大反差,城鄉都在變,而鄉村的變化,可能是“斷崖”式的,它來得太快,變化中的沖突最多,我們不可能視而不見,因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鄉土是我們的根脈所系,是我們事實上的精神家園。
變化中伴生對于變化本身的一種失望,比如對于“故鄉淪陷”的驚異與慌張,從而對于鄉村變化信心不足,前景并不廣闊,在不少認識與實踐的層面可能對于鄉村并不看好,逃離與遙望成為現實選擇之重,這樣的現象不少見,甚至正在發萌為鄉村建設的消極。
你看不看她,是近視還是遙望,故鄉都在那里,這個歷史深長的根都扎在那里。我們反對“故鄉淪陷”的說法,是我們依然在洶洶發展的現代化大潮中,看到故鄉的美麗價值。她當然不是淪陷,而是在轉型。
現代化,是鄉村的發展道路,更是她的明天。盡管這個過程需要經歷幾代人才能很好完成,但現代化的過程是不二法門,世界也早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我們黨幾代領導人,都對“三農”問題有深刻的觀察與認識,結論也是明確的,那就是解決人口眾多的偉大中國的長遠可持續發展,當然必須要解決好農村、農業、農民問題,這也是東方古國所賦存的歷史經驗。
“十二五”快要結束了,“十三五”已來到新階段的門口,在過去的五年、十年,甚至再往前二十年、三十年,鄉村的發展一直在刺激中國發展的激情,鄉村改革所發軔的對舊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一切沖擊力,現在勢頭也還在,并且必然要提升,要轉型。這樣的判斷,既基于國家發展的大勢,也基于我們身邊的基本條件。比如我們說安康的發展已然進入最好的時期,思路、重點、戰略方向、政策舉措,關鍵領域、關鍵產業,包括關鍵的政策興趣點,都已具備和正在具備,那么我們熱望的是,在“十三五”的新階段,安康的鄉村建設應當走得更加有信心,步伐更加穩健,成效也應當更加充分。
處在國家生態功能區建設的重大戰略背景和現實秩序之中,這是我們大安康最值得珍惜和審時度勢的前置項。從戰略出發,我們需要細化,讓一切的機遇落地,或者一切規劃、計劃、想法甚至年度性的工作安排,都應當更加深思熟慮,接地氣,這其中有重點要堅持的,也有“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發展的氣魄表現在要認清該做的與不需要用力去做的,接地氣要體現在實踐性與基礎可能上,這很難但也正是我們的必須。
市委、市政府及其各職能部門、各縣區,都正在緊鑼密鼓地謀劃我們大安康的“十三五”,一些方面透露出的信息是激動人心的,一些項目如新型產業的考量,也是合乎安康發展現實與前瞻的。作為安康發展大棋中最有決定意義的“三農”,我們相信也會有格外充分的擺布,因為在不少的人士看來,安康的生態型產業、農業性產業,是安康“十三五”突破與騰飛的基礎,是熱土,是培養基,“三農”活則百業活。
面向國家整體布局,立足安康土地,我們能夠做好的條件足夠多,要做的重大事項也足夠多。有體制改革的,有機制創新的,比如在新型產業的推進中,如何盡可能做到從大生態、從大農業、從大農民出發,在深化安康的農村綜合改革上求得實質性突破?比如國家提出的給農民國民待遇、戶籍制度改革、社保并軌、就業公等、農民職業化教育,包括格外重大的農村土地生產力的釋放、土地的市場化流轉、賦予農民更多資本權宜,以及國家正在推進并鼓勵各地試驗創新的農村“兩權”貸款抵押改革等等,我們當然也有放開思想與手腳去試水的必須。
近年來,安康的“三農”長足發展,很好地保持了自己應有的定力和推進的技巧、力道,安康來自“三農”有的經驗是豐厚的,其復制性、推廣性也早有定論和實踐的意義。筆者近期在漢陰采訪,漢陰的有識者們在對待“三農”的認識上有自己的心得,在他們眼中有“新三農”的概念,那就是“鄉愁農村,園區農業,職業農民”,在他們那里,鄉愁是文化,園區是方式,職業是途徑,漢陰的具體實踐也正走在有力有效的道路上,這樣的追求,事實上安康整個十縣區都一樣,傳統農業正在煥發安康式的、在生態優良支持和限制下的新機。
安康的“三農”盡快實現轉型,是我們“十三五”發展的重大領域,把“三農”轉型做為一個關切點,進而作為出發點、落腳點、出彩點,我們有理由考量得更加理智,更加得力,更加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