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3月24日一版報道了一則消息,這個消息不長,卻讓有心人眼睛一亮。《平利“低碳備耕”》,說的是平利縣的一些農民在備耕中紛紛用農家肥、生物肥春種春耕。農民們還請來農技人員搞起測土配方施肥,有機專用肥的使用受到青睞。
說到農業的綠色生產,不能不聯想起過去一度時間農業生產中的肥藥濫用,一些地方對土地“涸澤而漁”,讓土地不堪重負,更有甚者,相當地方、相當面積的農田被化學污染,一些土地重金屬污染嚴重,事實已不能再事耕種。有關這方面的國家統計,有詳實的數據在案可查,有識之士也多年來呼吁國家予以重視,以改變農業在一些方面的嚴重不良做法,重建我國農業優勢,保持我國農業生產的安全指數。
來自專家的聲音,或許是一種放大的聲音,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于農業生產危機親身性的理性判斷。事實是,近十年來,以糧食和主要副食品生產為代表的傳統農業受到高產高效利益的驅動,違背安全生產的現象和做法不在少數。這里面,國內農副產品市場供應的安全紅燈頻頻亮起,一些曾有著良好出口優勢的特色產品,也不斷遭遇安全標準的“滑鐵盧”,有毒食品已成了一個繞不過去的公共危機話題。
高毒高效的結果,讓消極者學會了抵制,一些生產者也逐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近年來,綠色無公害生產受到人們的推崇,吃好吃安全,作為富裕時代的主旋律,越來越唱響,這一來自餐桌上的經驗教訓,直至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綠色生產,正在成為新的有效機制和時尚,粗制濫造的做法越來越沒有了市場,最終會成為市場的棄兒。
其實,在我們的傳統農業生產中,一直有一個生態和道德底線在悄然運行著。比如在農村,土地的休耕存在著,傳統種植存在著,一些農民一方面用高肥高藥種植出高產農作物出售給市場,一方面自己種著綠色產品供自己食用。這說明食品安全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只是彌漫全社會的財富取得的非理性非道德化,讓我們的理性一再失守。現在令人高興的是,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企業、生產單位,包括數量越來越多的農民,積極因應形勢的變化,越來越主動地審視自身的生產行為,道德誠信生產的成分越來越高,農業產品的安全生產、誠實生產正在成為認識的主流。
農業的高產高效仍然是我們這個農業供應相對不充裕的國家,所在追求的一種必然境界,F在認識的分水嶺在于,用什么樣的方法取得應有的高產高效。實踐中的方案是明確的,測土配方施肥、生物性防病治蟲除草、良種良法、合理間作、立體生產、種養結合等等技術,這些都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以及改革開放之初,我們自己的實踐總結和引自國外的先進技術,就曾一度風行過,遺憾的是我們沒有很好堅持下來。農業生產上的這種彎路,成因很復雜,而且現在向哪一個方面追究責任也無意義,現在的問題是,在農業生產理性回歸漸入正途之時,我們應當格外珍惜農業安全生產的每一個努力,并認真把這種努力重新化作我們的比較優勢。
安康未來的發展,基于優質傳統農業的現代進程必將越來越加快,在全面小康社會的前景下,這樣的進程是不能跨越的,需要我們老老實實地耕耘、播種、除草、顆粒歸倉。我們安康的農業生產不僅有著我們自身的規模性優勢,也有著別的地方不可替代的特色性、功能性優勢,比如我們的富硒,比如我們農業的立體化特點,這些都能夠保證我們既生產出規模性農產品,也能夠生產出市場歡迎的優良產品,把安康的農業做大做強是一條人間正道,也必然成為我們制勝的法寶之一。
隨著這些年的不懈努力,安康的無公害生產得到長足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認證化、品牌化、基地化,也得到重視并取得市場成效。事實上,在“低碳備耕”綠色生產上,不僅限于我們新聞報道中的平利一地,安康所有縣區都在重新審視和調整自己的農業新型生產格局,而且隨著一批工商資本對農業生產一線的介入,這樣的勢頭更是呈現快速和良性。越來越多的生產者,從不自覺到自覺,并且在綠色化生產中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正是我們農業新型生產的力道所在、后續力所在。在這個方面走得比較遠比較徹底的,是安康不少的工商企業在涉足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主動與我們的農業技術服務部門“聯姻”,用最精準的、最時效的、最具規模成本、運作最經濟的方式方法,在農村流轉土地,或與農民聯手合作,發展綠色規模生產,不斷取得好的業績。
現在的問題還在于,我們的政府部門特別是農林水和科技部門,恐怕應當更緊密地因應農業生產的這種時尚性變化,更快更及時地延伸服務觸角,主動引導廣大農民和農業生產企業、家庭農林場,更大力度走無公害綠色化生產之路,進而加快安康農林水產業有機生產進程,讓綠色、無公害、有機化成為安康的當家品牌。
作為新聞從業者,我們在一些基層采訪中,在看到這種欣喜變化大趨勢的同時,也了解到基層生產一線有機生產服務的薄弱,農業技術服務田間地頭、產品與認證、規模生產與精準扶持,都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一些農民反映,他們也知道高肥高藥的害處,也希望生產出良心產品、放心食品,但很多時候他們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更有效的,另外農業性扶持仍然沒有很好精準聚焦優質農產品生產,這些困惑,當然影響了生產積極性。
所好的是,這些問題正是農業生產向好良性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給我們改進工作、提升服務、促進發展留下順力而為的現實空間,這或許是我們今后能夠加力和成事的最大基礎。我們呼喚“低碳備耕”越來越成為安康現代農業生產的主流,而不只是一年一度的小概率新聞消息。我們應當有一個更加強勢的綠色生產推進計劃,使之成為常態,成為安康未來農業發展的行動指南,讓安康所有的要素都能夠圍繞這個計劃高效運轉。
■ 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