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評論員
漢陰縣在推廣“鎮園產業聯盟”模式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貧困戶有機嵌入到產業發展鏈條中,通過土地流轉得租金、基地務工得薪金、委托經營得酬金、資產入股得股金、訂單生產得現金等多種形式,讓廣大貧困群眾分享產業發展紅利。
“鎮園產業聯盟”不但是利益聯結機制,也是培訓共進平臺。通過政策激勵、龍頭引領,讓貧困戶自覺自愿融入現代農業發展鏈條,不僅是要實現脫貧致富的近期目標,更重要的是使廣大農民通過參與現代農業生產和技術技能培訓,進一步提高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加速從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長遠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農民的現代化程度制約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步伐。美國學者英格爾斯在研究了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進程并考察了第三世界經濟發展問題后,提出了著名的“英格爾斯效應”,指出人的現代化程度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發展,落后地區即使有了先進的技術和制度,但如果執行和運用這些現代技術和制度的人,還是受落后觀念束縛的“傳統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轉變為“現代人”,那么再完善的現代制度、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人手中變為廢紙一張。在過去技術推廣、產業發展的實踐中,其實有不少遭遇“英格爾斯效應”的例子。這些經驗教訓也在提醒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理解產業現代化過程中人與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沒有現代農民,現代農業不可能發展壯大;而現代農民也不可能脫胎于傳統生產方式,農民現代化的母體只能是現代化的農業。在小農經濟條件下,農民依附性強、自主性弱,因循守舊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狹隘的地緣意識和族群意識,成為傳統農民去不掉的精神烙印。只有經過現代農業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的洗禮,農民才可能迅速增強主體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等現代觀念,從保守、被動、同質的生產生活方式走向外向、進取和多元的生產生活方式。
從現實來看,農民的現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新農民”與傳統農民將長期共存。在推進鄉村產業發展中,我們應該更加重視人的因素,更加凸顯農民的主體地位,不但要通過產業發展給農民帶來經濟利益,更要在產業發展中推進農民的現代化,不斷壯大“新農民”隊伍,促進廣大農民動力、能力、收益三提升,使產業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為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