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三秦都市報報道了《西安一賣蘋果老人騎三輪撞上奔馳,車主:什么都不要你走吧》。引起了各大新聞媒體相續報道,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網友的熱切關注!并為車主的做法叫好點贊!奔馳車主放棄索賠,充分體現了他同情關愛弱勢群體的仁愛之心,也彰顯了當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與道德覺悟。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保護弱勢群體、實現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由于弱勢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沒有穩定的收入,生活相對貧苦,較少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因此如果沒有社會和政府的關懷與扶助,單靠他們自身努力,很難從困境中擺脫出來,長此以往可能導致社會矛盾加劇、治理難度加大。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講關愛,講尊重”;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目標是“共和諧,同發展”。關心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拓寬弱勢群體的發展空間,既是政府責任,是全社會的責任。只有全社會行動起來,共同關愛弱勢群體,讓他們“人弱勢不弱”,才能將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才能有更多獲得感與幸福感。
關愛弱勢群體,要從經濟上大力關懷和扶助。為此,需要通過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加大對貧困落后地區的支持力度,改善貧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條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千方百計地增加城鄉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弱勢群體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全社會共同富裕的基礎才更加堅實。
關愛弱勢群體,要從政策上給以關懷和扶助。應通過政策傾斜,增加貧困階層的就業機會;加大減免學費工作的力度,為他們的子女受教育提供必要的幫助,使其上得起學;完善司法救助制度,確保弱勢群體的當事人能打得起官司,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權益。
關愛弱勢群體,更要注重精神關懷。走出困境、由弱變強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有一種自我振奮、自強自立的精神狀態。因此關愛弱勢群體,更需多一份社會尊重與精神關懷。多一分尊重,弱勢群體就多一分自信,多一分擺脫困境的精神動力。(漢濱區 陳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