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廖霖
近聞某村搞“貧困戶”民主評議,由第一書記、村干部及組長組織群眾參加會議,現場聽到的滿是爭吵,爭論,議論,一些村民為自己沒有爭得貧困戶而不罷休,坦言:我家比他家還窮呢。一場“數據清洗民主評議”會議無法按程序進行下去,導致不歡而散。
“人窮志不窮,浩氣貫長虹”。時下,農村一些人以入選“貧困戶”為榮,無非是想依靠扶貧政策,不勞而獲得到錢物補助。如此,不論你客觀原因如何,在主觀上,你志已窮。再精準的扶貧,也是扶有志脫貧之人,人人爭當“貧困戶”、不思進取、坐享其成絕非脫貧攻堅工作的本意。
有少數貧困戶帶著“我是窮人我怕誰”的心態,被國家的好政策養得“渾身不舒服”。 在人人爭當貧困戶的環境中,貧困成為不知羞恥的文化怪異,勢必漸漸稀釋著人窮志不窮的精神之源,無形培育了不思進取、坐享其成的無庸之人,導致的將是急速墮落的循環貧困。
精準幫扶干部對貧困戶不是親娘勝似親娘,不少地方紛紛派出大批扶貧工作隊,揣著現金,牽著牛羊,拎著衣物,浩浩蕩蕩到村里開展扶貧,場面熱火朝天。時隔數月而現實是:現金被花光,牛羊被變賣或吃掉,只有衣物還穿在人身上,村里面貌依舊,村民貧困依舊。于是催生了人人哭窮,人人爭當貧困戶,“要懶懶到底,政府來兜底”,“到懶不懶,政府不管”,不以“貧”為恥,反以“貧”為榮的貧困文化。農村貧困的原因有多種,但要真正消除貧困,勢必也要預防不以“貧”為恥的貧困心理。
筆者近幾年常到農村走親戚家走走,聽到群眾心聲的同時,聽得最多的是卻是群眾對扶貧的怨氣。在與群眾聊天中,幾乎人人都說扶貧不公平,都在哭窮,有的住著寬闊的房屋,家里有著小轎車,卻說自己從來沒得到政府送來的米、油等照顧,修房造屋欠了不少的帳,算下來,自己最貧困,自己應該得到政府的照顧。
有的貧困戶家有兒女幾個,兒女住著樓房大屋,卻把父母的戶口撥開,讓父母住在黑湫湫的老屋里,父母獨立為戶,年老體衰,無收入來源,美其名曰:貧困戶!
扶貧工作最根本的要扶“志”,這個“志”是村民主動擺脫貧困、發家致富的意志。筆者以為:如今村里有國家政策扶持,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村民脫貧提供了物質保障。但在意識層面上,很多村民都過于依靠政府,不知道該如何主動利用手中資源。
扶貧要先扶“志”,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認真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要求,進一步摸清底數、全面梳理,實事求是對貧困人口進行識別和建檔立卡,切實精準到戶到人;扶貧要扶“智”,就是幫助群眾提高生產技術水平,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科學幫扶,激發內生動力,兩者兼顧,變“輸血”為“造血”,確保幫到點上、扶到根上。
扶貧還要扶“志”。除了物質幫扶外,還要注重精神方面的幫扶,通過學校教育、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等,進一步改變村民生活環境、生活陋習,更重要的是,要把貧困戶尤其是貧困戶學生的志氣培養起來,啟發他們勤奮學習,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誠然,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但做好“扶志”工作,是扶貧干部不能推脫的擔子。制定發展規劃要有長遠眼光,鼓勵工作隊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更要注重村干部隊伍的培養和建設,儲蓄后備人才,給扶貧工作留下“隱形功勞”;落實工作隊的責任,形成敢于擔責、勇于謀事的良好工作氛圍。
精準扶貧,到底扶什么?筆者認為扶貧工作除了物質幫扶外,還要注重培養貧困戶的志氣。 扶貧先扶“志”,否則永遠扶不起來,精神貧困比物質貧困更可怕。一個人的物質貧困可能只是一時,但精神貧困可能伴隨一生。
治貧必先治愚,扶貧必先扶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總書記渾厚的聲音仍在耳邊回響,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扶志”本來就是扶貧工作的一部分,只重視物質扶貧的老路已經走不通了;“扶志”永遠在路上,希望更多的基層干部盡早走出“重扶物輕扶志”誤區,激發貧困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把扶貧工作做扎實。
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是全國人民的殷切期盼,是我們共產黨人不容推卸的重要使命。只要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論述為指引,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情懷,踏踏實實為民造福,以愚公移山之志苦干、實干,就決不會落下一個貧困戶、一個貧困群眾,就能夠交上一份讓人民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