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黨員干部要從尺寸之功做起,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多積尺寸之功。小事小節是一面鏡子,小事小節中有黨性、有原則、有人格。要牢記“堤潰蟻孔,氣泄針芒”的古訓,堅持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嚴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漸,時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事實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很重視“小節”教育。古代成大事者向來注重“小節”。東漢陳蕃少年時期,一心只想干大事業。一天,其友薛勤來訪,見他所居院子骯臟,便問他為何不灑掃,他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受教改之,后有所成。古人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都是告誡后人不應當好高騖遠,注重從小事做起的警世之言。
揆諸現實,個別黨員干部存在這樣一種觀念:“要干‘大事’就得不拘小節,只要在大原則上不出錯,平時那些小事小節沒必要細究。”殊不知,這種觀念是極其危險的。工作中,一些好的政策之所以會倒在“最后一公里”,既是由于有的黨員干部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意識不到位,更是因為對“忽微”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小節決定成敗,小事小節中見品格、知黨性、現作風。如果對自己的過失不以為然,認為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從而讓“忽微”越積越多、越滾越大,長此以往必然惡性膨脹。
俗話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一切事物的變化總是從量變開始的,一定程度量的積累,就會促進事物發生質得轉變。一些貪官在從政之初,也有為民服務的豪情壯志,但因為在小事小節中沒有堅守底線,在推杯換盞中放松了警惕,在小恩小惠中丟掉了原則,在輕歌曼舞中喪失了人格,一步一步在“溫水煮青蛙”中沉淪。有專家分析,看似簡單的幾杯酒、幾頓飯、幾張卡,與之緊密關聯的卻是公款、公權;看似人之常情的親情關照,被撬動的卻是為人為官的基礎防線?v觀近年來的腐敗案例,大多數腐敗分子都是從不注意小事小節逐步走到腐化墮落境地的。他們的違紀行為由少到多、違紀情節從輕到重,一點點放縱自己,欲望的閘門越開越大、越來越難關上,大是大非面前失守,最后陷入了腐敗深淵,淪為階下囚。
天下大事,必做于細。黨員干部要想保持初心、守住底線,就應當注重小事小節,慎始慎微,從尺寸之功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