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茶之源,生態安康。生態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主題,新安康門戶區建設從安康的生態出發,挖掘安康文化元素,讓綠色崛起成為新安康門戶區的姿態和底色。
安康是國家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地、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國家發展改革試點城市,也是陜西省確立的區域中心城市、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這些資源優勢都是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壓艙石”,更是發展生態旅游城市的“助推器”。漢水流域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之—,漢江航運、絲路之源、紫陽貢茶深深融入秦巴大地,無不凸現漢水文化的歷史坐標。安康山清水秀,歷來帆檣林立,漢江商賈云集,商貿發達繁榮,自古便是口岸經濟、會館經濟、樞紐經濟、物流經濟、流動經濟的發展之地。明末清初留下的北五省會館、黃州會館就是最好的佐證,充分說明漢江黃金水道進入鼎盛時期,四方商客紛紛定居安康經商,建立企業商號,開發當鋪街面,設錢莊百余家。
安康歷史上早已有門戶經濟的影子——紫陽縣北五省會館是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山東五省的會館,成為整個陜南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之一,素有西北“小漢口”之譽。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紫陽境內共有商號76家,涉及10個省,遍布全縣。旬陽縣蜀河為古蜀國所在地,中興于明代,繁華于清朝中末,續寫的是漢江黃金水道上的傳奇,更是鄂、陜、川三地物流交匯的重要中轉集散之地,各地商賈紛至沓來,聚力修建會館,成為各地鄉黨們商貿交流的場所。康乾時期,蜀河古鎮商貿流通業吸引湖北、關中、河南、四川、湖北、河南等外地客商暢通涌入,“八大字號”“六十九家商鋪”鬧紅蜀河。當時,船幫、黃幫、陜幫、回幫、武幫、江西幫、四川幫、本地幫等八大商會組織的故事廣為流傳,黃州館、三義廟、清真寺、萬壽宮、武昌館、楊泗廟、火神廟、五指柏等八大文化古跡令各地客商無限神往。于是古蜀河便逐漸發展成為漢江上游的商業重鎮,素有“漢江小都會”的美譽。
新安康門戶區建設有著“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如何站在漢水之濱,放眼“江河淮漢”;如何站在秦巴之巔,跳出“城墻思維”,用系統化思維、互聯網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協同思維謀劃安康抱團發展的百年大計,講好安康故事,唱響漢水文化,向全國乃至世界舞臺展示漢水生態文旅產品,讓安康和安康人的生活更加豐滿立體地呈現在世人眼前。為建設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傳統與時尚完美融合的新安康門戶區砥礪擔當。
拋出橄欖枝,引來金鳳凰。安康將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促進資本、人才等要素聚集,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開放格局,狠抓“一把手”招商引資工程,努力把安康建成陜西向南開放的門戶和樞紐。近些年,安康率先在招商引資和招智引才方面出臺有關政策,形成“政府驅動—產業發展—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環,讓每位人才找到自己施展才華的平臺,進而安心地留下來。
在“追趕超越,綠色崛起”的進程中,新安康門戶區建設唯有借助生態旅游之東風,把招商引智作為新安康門戶區建設的大事,優化營商環境,為落地企業提供全方位的 “保姆式”服務,全力筑牢招商、親商、安商、富商的社會氛圍。這才符合新安康門戶區建設的發展理念、服務品質和創意思路。只有把招商引資作為開放發展的第一抓手,把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作為招商引資的第一任務,才能聚集強大的經濟合力。
一業興帶來百業旺。為誠邀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共享資源、共覓商機、共謀創業、共贏未來,努力形成“朝發安康,夕至全國”的交通網絡,打造秦巴漢水規模最大、環境最優、配套最全、功能最齊的新安康門戶區。
黨的十九大后,陜西率先提出要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新安康門戶區建設作為安康發展的新引擎,具有強勁的市場影響力、競爭力和帶動力,是能夠無限放大的價值體現,是撬動財富的脊梁,是決定成功的基石,是承載夢想的平臺。
全市只要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都圍繞發展生產性服務的新安康門戶區建設,筑巢引鳳,練好內功,才能吸引更多企業落地生根,也才能生機盎然,打開門戶興大業。
□ 王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