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忠富
近期,中央紀委全面啟動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工作,其中包括調查研究搞形式、走過場、不深入的問題。“新華視點”記者采訪發現,少數干部調研只是到基層“打卡”完成任務,有的先出報告再下基層找例證,還有的甚至打著調研的旗號進行旅游。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正確的決策離不開調查研究,正確的貫徹落實同樣也離不開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通過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我們可以了解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黨委、政府干什么。廣大黨員干部只有不斷深入實際開展調查研究,時刻關注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通過面對面交流,直接了解基層干部群眾的心愿,才能使各項決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體現民意、反映民情,體現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的過程,千萬省略不得、馬虎不得。
以習近平同志今年初在四川省涼山州貧困地區調研為例,據報載“習近平步行走進村子,沿著一段上坡路,深一腳淺一腳地來到一戶人家。他察看了院子里的雞籠、豬舍,仔細閱看掛在門口的貧困戶幫扶聯系卡,了解一家人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發展需求和幫扶措施。”正是由于調研扎實,習近平才會總結出“繼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等脫貧良方。調研原本是為了解基層真實情況,但一些干部在調研中卻大搞形式主義,致使調研路線跑偏,好事變成了壞事,從而給基層干部和群眾帶來了負擔,也成為社會詬病的對象。如新聞中所言,他們的形式主義主要表現在:“湊考核”基層“打卡”; 預設問題借嘴說話;打“擦邊球”旅游觀光。諸如此類的花式調研讓基層疲于應付,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財力浪費,損害黨和政府公信力。
形式主義的“假調研”之所以會產生,很大程度上在于一些干部依然存在官本位思想,他們下基層調研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完成任務和表面風光,在應付上級要求的同時享受“特權”。當代中國社會處在結構調整、力量轉移、利益博弈、思想分化、轉型升級和小康決勝階段,各種矛盾相互交織、錯綜復雜,我們只有通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決策的正確制定與貫徹執行。我們應改變調研方式方法,少發通知、少打招呼、少聽匯報、少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通過實地走訪、暗訪、聯合調研等方式,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一句話,調研之所以會走過場,根子還在于調研者身上。只有認清調研的目的和意義,我們才能避免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