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凡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兩周有余,越來越多市民接受了垃圾分類這一新時尚。不過,一些垃圾分類宣傳員提出,外賣、網購等作為垃圾產生的源頭,還需要“新時尚中的新時尚”——在生產消費所有環節中盡可能減少垃圾的產生。
其實從源頭開始才是整個垃圾生產鏈上的改變。作為每個人來說,少制造垃圾,尤其是不制造浪費型垃圾,才談得上綠色生活。禁止使用一次性物品用品,不僅有利于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也有利于推動整個社會環保理念的進步。全社會行動起來,加快養成垃圾減量自覺,才是垃圾分類的本意。
從根本上減少垃圾,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是首選,最有效的辦法是從源頭上控制。據相關統計,“美團”外賣日均超過1300萬單,“餓了么”日均約900萬單,“百度”外賣以市場份額推算約為日均200萬單。平均每單外賣會消耗3.27個一次性塑料餐具。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這些業態制造浪費型垃圾的總量十分驚人。
據相關機構調查,2017年,中國有酒店44萬家,接待旅客48億人次,70%以上的香皂在使用一次之后會被丟棄。如果按重量統計,平均每家酒店每天約有5斤一次性香皂被丟棄,每年丟棄的香皂總計超過40萬噸。按照每噸香皂兩萬塊錢,就白白扔掉80億元。再加上牙刷、拖鞋、梳子等,“六小件”的浪費和污染,著實不容小覷。實現垃圾減量,給商家劃出個邊界,很有必要。
從源頭斷水,肯定比在下游修壩聰明。很明顯,在制止浪費問題上,從需求側著眼,遠不如從供給側調整便捷有效。減少一次性品物使用,“限用”只是一方面,如果把功夫下在限產上,效果就會更好。用經濟杠桿管住生產廠家,自然市面上就少了諸多一次性用品。在限產手段上,通過設置產品標準關卡,或用財政和稅收杠桿,大幅度提高一次性用品的生產成本,這樣就能更有效逼迫一次性用品退出消費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