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人 陳奇
農民增收,傳統的思路是發揮秦巴山區生物等資源優勢,發展農林特產品和特色加工業,通過擴大規模和延長產業鏈,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經濟效益,從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際上這條路走得很艱辛,效果也并不理想。
以前主要“攔路虎”是吃飯問題,勞動力和土地首先要保糧食生產。現在吃飯已不是問題,這條路能否走通?經過幾十年觀察,我并不太樂觀。原因是以安康為典型的秦巴山區,作為“特殊困難”地區,其“特殊”之一,就是自然地理氣候決定的資源稟賦的特殊性,成為發展商品經濟和特色工業“特殊”的制約因素。一是成本高,效益差。“高一丈,不一樣”,“陰陽坡,差得多”,因地勢、朝向、海拔、氣溫不同,資源品種多而雜,土層薄而產量低,土地零碎,產地分散,難以機械化操作;采摘、搬運主要靠人工,成本很高;批量小,難以滿足大規模工業生產需要。二是缺乏市場競爭力。從四川到湖北基本處在同一緯度,產品同構性強。安康雖然南北植物薈萃,但南方的不如南方,如柑桔不如四川;北方的不如北方,如蘋果不如關中。三是企業難以做大。由于產品成本高、批量小,加工這些產品的企業實力有限,無力拿出必要的科研開發費用,高級專業人才也引不進來,產品升級換代上不去,長期處于低水平、小規模、初加工運轉,稍有風吹草動和同類產品競爭就被擠出市場。這正是幾十年來我們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企業難以破除的“魔咒”,也是農民增收緩慢的基本原因。
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農民增收,經濟富裕,要從發展生態經濟中找出路。中辦國辦《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探索自然保護和資源利用新模式,發展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生態經濟體系”。理解并落實這個“新”字,需要從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上來一場大革命。
第一,正確全面認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原來理解的“金山銀山”,就是種地打糧,發展山林經濟增加收入,F在要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這個“共同體”是有機的生命體,既有整體優勢,每個因素又有多種功能。在這個理念指導下,探索自然保護和資源利用新模式。第二,對一二三產業發展要跳出傳統思維模式。國辦《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我們可以選擇從旅游業即服務業突破,通過服務業開發“推一拉二”。“推一”就是發揮山水農林人文等整體優勢和多功能特性,發展全域旅游。把市場拉到家門口,讓消費者就地消費。“拉二”,就是以旅游消費拉動農林特產業鏈,形成特色產業體系。這種體系提供的多而雜的產品,正好滿足眾多旅游群體的多元化需求。同時通過來境游客、客商、學者、記者等各界人士把這里的資源、特色產品免費介紹給各地投資者、消費者,無成本開辟市場。這就繞過了周邊產品同構和遠距離市場銷售成本高、批量小的“老大難”,變劣勢為優勢。
將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促推旅游業帶動種植、養殖業,一個“農家樂”就是一個微型企業,農民最大限度地參入到財富創造中去,二三產業向城鎮、移民社區、園區等集中。形成城鄉統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這種格局的形成,需要新動能,這個新動能就是“全域旅游”及其推動形成的“新的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