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靜
垃圾不分類,城市兩行淚。“垃圾分類”作為近兩年來的新興產物,就如同2008年提出的“限塑令”,在全社會掀起一陣高潮和熱議,這兩項舉措其出發點都是為了保護環境,對垃圾減量化與綠色發展不是小事兒,但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是新鮮事兒,也是“麻煩事兒”。
垃圾分類,其實本非新鮮事。早在10多年前,國內就有多個城市成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但至今垃圾分類仍未取得實質上的進展。就拿安康市推行垃圾分類現狀來說,公共場合隨處可見“可回收、不可回收”分類標識,然而很多市民分不清如何分類投放或根本沒有意識去做;垃圾分類的各項政策、經費、人員等方面還得不到保障;分類投放、清運、處理的能力仍不足……種種原因向我們提出了一個“警示”——社會各界一定要共同把垃圾分類做好,讓垃圾分類成為一種“新時尚”。
讓垃圾分類落地生根,政府部門要先行。好的公共政策不可能成于一夜之間,背后有長期鋪墊、多方努力,只有政府相關部門出臺方案、細則,才能保證此項舉措的有力實施。早在2018年,我市出臺了《安康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安康城區也在開始探索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機制,為垃圾分類開辟新天地,如果再出臺相應的處罰條例,加大處罰力度,加入“信用處罰”,以法治為基礎,在政府推動的大背景下,相信垃圾分類相關舉措在安康各地陸續成熟。
讓垃圾分類發芽吐綠,各界企業要領頭。企業每天都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垃圾廢品,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對于企業來說更是一大考驗。如卡子鎮的礦產企業,他們長期致力于綠色、可持續發展,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對礦區周邊公路進行改造、礦井水處理升級改造等舉措,來做好企業的垃圾分類,更好的提升企業形象。與此同時,政府還需要進一步制定垃圾分類相關企業的扶持政策,逐步培育形成垃圾分類產業鏈,同時做好監管工作,防止企業在垃圾處理過程中對環境的二次污染。
讓垃圾分類茁壯成長,要從學生娃抓起。垃圾分類在安康才剛剛開始,學校是教書育人最好的場所,老師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能,通過“開學第一課”向學生宣傳垃圾分類的意義,同時將垃圾分類納入校規班規;在日常教學中將垃圾分類等環保知識滲透各個環節,通過趣味課堂的形式開展,包括垃圾知識講解、垃圾分類小游戲、認知繪畫等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成為“小環保衛士”;通過“小手拉大手”活動,讓學生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家長,真正地將環境保護等各類知識普及到各類人群,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目的。
讓垃圾分類開花結果,群眾要廣泛參與。垃圾源頭在千家萬戶,分類只有全社會動員才能做好。由于近兩年“農村城市化”,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生活垃圾也越來越多,而且農村常住人口婦孺老病較多,垃圾分類實行難度較大。要想改變這一現狀,思想先要跟得上,將垃圾分類納入新民風,村規民約,通過黨員、干部先學一步,走村入戶,廣泛宣傳,帶頭分類;各項舉措要創新,例如卡子鎮結合“愛心超市””創新設立“垃圾積分站”,通過“垃圾換積分,積分兌商品”機制,引導動員村民實施垃圾分類,取得了良好效果,鄉村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