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來慶琳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這頭“灰犀牛”的經濟沖擊效應正不斷顯現。隨著疫情防控戰的打響,作為市場大多數主體的中小企業,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措手不及,每一個市場主體,都不得不面對心理上抑或策略上準備不足的現實。
隨著疫情防控工作不斷加大,給我們帶來的不只是一場疫情防控戰,更是對經濟發展韌性的極大考驗。在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同時,廣大中小企業也因這場疫情憂心忡忡。面臨復工時間推遲,物流、交通等行業在防控工作中的現實難題,更令企業擔憂的,則是當下自有的現金流能否足夠支撐起整個盤面。
在工資、房租、水電、利息等經營成本壓力下,企業的這種擔憂顯得越來越緊迫。就疫情影響,對大企業來說,可能牽扯到發展快與慢的問題,而對廣大中小企業來講,則是關系企業生存發展的一場“大考”。嚴峻的形勢面前,中小企業又該如何應對?如何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成為各級政府及社會關注的焦點。
當前,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這些顯著特征決定著,作為最大的民生,穩就業就是要穩中小企業發展,千方百計解決他們發展面臨的難題。近年來,無論從中省層面還是我市,都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為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安康非公經濟占比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營商環境綜合排名靠前,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滿滿,成為安康經濟持續向好走向的關鍵因素。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我們而言也是一場保護中小企業的防控戰,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及廣大中小企業自身一起發力,共克時艱,共渡難關,以實際行動倍加珍惜多年努力來之不易的成果,以期保持中小企業群體發展的持續穩定,為盡快恢復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非常時期,需要非常舉措。疫情面前,各方也在積極尋求解決之法。如何化危為機,需要各級政府、廣大中小企業自身,在產業轉型升級上,在短期應急措施的處理上,以改革的方式,通過務實有效的舉措,持之以恒解決廣大中小企業發展上存在的各種短板,不斷加強企業軟硬實力建設,進一步提振經濟和市場信心。
在這場戰疫考驗中,從中央到地方,也陸續出臺了各種措施,多管齊下力挺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力求把疫情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做企業更像是一場馬拉松,對廣大中小企業來說,任何一次危機,都是自我發展、自我超越的機會,企業更要堅定信心,成功的企業更容易長于危機之中,在逆境中來謀取最大發展。
危機往往也是成長的機會。縱觀一個企業的發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活下去并非一個想當然可以達到的最低目標,而是長期的絕對目標。只要能在市場上活得長,它比一時賺得錢多更為重要。同時也要時刻關注發生危機的各種變量,及時做好調整和應對之策。
面對疫情,越是迷茫的時候,我們越不能氣餒,危機越是嚴重,越要堅忍不拔。這時候,正是需要我們每一個成長中的企業管理者撥開重重迷霧,拿出更多時間和精力,來努力思考企業更長期發展的價值所在,通過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重塑商業模式,成就自身的價值再造。
著眼長遠,著手當前。在我們與這場疫情焦灼戰斗的關鍵時刻,沒有企業能夠置身事外。眼下,無論政府或是企業,都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等待時機,而后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中小企業復工復產。
結合疫情防控工作和企業發展實際,當前也需要廣大中小企業管理者廣開思路,在如何開源節流、挑戰極限式地降低運營成本上下工夫,探索新的發展方式和新的增長點,并不斷做好內部挖潛,圍繞核心主業發展,通過各種形式建立內部共識,與企業運營的核心團隊以及廣大員工達成命運共同體,不斷適應市場新變化和新經濟的“風口”,主動尋求行業間、行業內互助共生,化危為機,共同發展。
沒有過不去的冬天,也沒有來不了的春天。讓我們共同為安康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接力,我們也期盼著,隨著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漸消散,企業能夠早日安全復工,回歸正常生產軌道,持續健康向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