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旭
這幾天,父親總是在晚上打來電話問我:有沒有不舒服?吃什么飯?盡量做些有營養的飯,注意安全,你們都在一線……“比起一線的醫護人員,我們已經安全多了。”我回電話那頭的父親。
除夕夜聊時,父親和我談起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從感染后引起的呼吸困難、肺部出現毛玻璃樣影等多個癥狀向我解釋這次疫情的嚴重性。我倏然明白,奔赴在前線的醫護人員是怎樣負重前行,天使和戰士是他們的迭影。我進而明白了,生命的最高意義,就在于關鍵時刻對多數人的奉獻,沒有交換,沒有患得患失,沒有別有用心,沒有職業要挾,只有舍我其誰的無私和勇毅。
大概因為父親是醫生的緣故,我總是對這個職業尤為關注,也尤為尊重。前幾日武漢硚口區出現一起患者家屬暴打醫生事件,還撕下醫生的口罩、防護服。看到消息時,我心一驚,為眾人抱薪者,雖未凍斃于風雪,卻被暴露于病毒之下。疫情肆虐之時,醫生絕不應該被這樣對待,施暴者必須得到嚴懲。近期網絡有一極言,“立地為人,有三不能黑:育人之師,救人之醫,護國之軍。”曾幾何時,這“三不黑”是民族文化中的閃光極,卻無奈流逝于歲月的窮兇極欲。于抗疫關鍵時,感受這錚錚極言,它應當重新成為國人普遍的心靈敬畏、基本價值點。
在我們所熟知的“非典”、汶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玉樹地震、禽流感等國內重大突發性的公共衛生事件中,醫護人員總在第一時間奔赴一線,守護一份平安。此次疫情同樣如此。庚子年農歷初二,包括本報在內的應急部門上班的第一天,與此同時安康首批支援武漢的醫務人員出發。編輯稿件時,記者對醫務人員的采訪讓我眼眶一濕。文中,市中醫醫院醫生張巖松出行的前一刻都未告訴父母和哥哥,“能瞞一天是一天吧,不想讓他們擔心。”
雖疫情之下,眾生百態,但唯獨醫護人員讓我最安心也最憂心。安康的醫生徐濤在請戰書中寫道:“我自愿報名加入武漢疫區及本院的救治工作,不計報酬,無論生死。”好一個“不計報酬,不論生死”。無獨有偶,市中醫醫院腦病科醫師李進在請戰書中寫道:“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經過慎重考慮,我自愿參與疫情防控一線工作,為抗擊病毒貢獻一份力量。”越是平凡的話語,越是樸素的文字,越是能打動人心。
中國的好故事從來不缺乏安康身影。“余太春,加油!”“陳鳳妮,必勝!”市中心醫院三院隔離觀察病區的護士余太春和陳鳳妮,相互在防護服上寫著鼓勵的話語。厚厚的防護服、戴上護目鏡,給患者采集標本、扎針治療,一站就是數個小時。雙層口罩讓呼吸不暢,護目鏡也逐漸變得模糊。為了節省防護服,每一班人員至少值守4至5個小時,期間不能吃飯、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廁所。防護服穿在身上冷熱交替,脫下后,臉上留下一道道的血色印痕,手也泡到發白起褶子。她們在堅持著,她們在堅守著,患者需要這樣的堅守,我們需要這樣的堅守。
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們?“作為醫務工作者,任何時候都不能選擇退縮。”遠在新疆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六十八團,主動申請參加當地疫情防控工作的晏顯明夫婦給出了答案。這對原本前去探親的安康夫婦即使走出醫院,走出安康,也時刻記著醫生的使命,職業精神、職業信仰已滲進他們靈魂深處。
突然想起電影《無問西東》中的一句話,讓我深有感觸。在西南聯大,空軍飛虎隊長官陳納德說:“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己心里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這句話適用于影片中從軍入伍、為國獻身的沈光耀,同樣也適用于現在國難當頭,愿意守護我們安危的每一位醫護人員。請戰奔赴武漢的醫護人員是如此,留守在市內的醫護人員亦是如此。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他們替我們負重前行。在災難考驗著道德與素養,人心與人性時,醫護人員用肉體凡胎,為我們在生死之間筑了一道墻。他們都有兒有女有家庭,只是在走上崗位那一刻,就把對病人的責任放在第一位。
眼下,抗疫猶未有窮期,而處于居家甚或堅守工作崗位的多數人,心情如這個春天的漸濃漸深一樣,綠意與溫暖讓我們神情安寧,我們相信一種結果,那就是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我們心情平和,越來越變得從容自若,是因為在我們心靈的視野盡頭,我們看到負重者、守護者堅定的背影,他們不斷給我們傳遞來新的勇氣和力量,這勇氣和力量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