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健
2020年的春天,一種叫著“新冠”的病毒讓整個中國乃至世界都進入到了非常態之中,公職人員推遲上班、企業工人延遲復工、學生開學時間一推再推……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為了打贏這場新冠肺炎防疫人民戰、阻擊戰。我們從媒體公布的新冠肺炎感染途徑來看,在這場來勢兇猛的疫情中,出現了不少因家庭聚餐而引起的家庭式感染,因此,分餐制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甚至有醫學專家呼吁,分餐制才是公共衛生防疫中最好的制度。
其實,分餐制并不是西方國家的“舶來品”,早在人類社會發展之初,由母系氏族組成的部落或者是部落聯盟中,人們就餐就采取的是分餐制。而在古代中國,無論是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或是封建社會,分餐制一直都是人們聚餐的主要形式。尤其到了夏、商、周以后,隨著階級的產生,分餐制還被賦予了等級制度!抖Y記·禮器》中有載:“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由此可見,早在周代,就餐時便有了地位的尊卑之分,而儒家思想卻以“禮”的形式將其固化為制度和規范。
大家坐在同一張桌子前,在公共餐盤中夾菜吃的合餐制直到宋代才出現。有史學家分析認為,一方面是此時生產力相對提高,糧食的產量大幅提升,農產品的種類也越來也繁多,如再采用分餐制就餐,勢必需要大量的餐具。另一方面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增強,尤其是胡桌、胡椅等高大餐具的出現,為合餐制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更為重要的是,唐宋以來“和”的思想逐漸被統治者們接受并推廣,大家聚在一起就餐其樂融融,更有人情味。于是,就餐也就不僅僅是為了果腹,而被賦予了人情交際新的內涵。雖然這種合餐方式被越來越多的貴族所接受,但宋明時期,皇家聚餐依然是以分餐制為主,甚至到了近現代,合餐制雖然逐步取代分餐制成了主流,但分餐制并未消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合餐制雖然便于交流,能夠增進就餐人之間的感情,但大家都用各自的筷子在一盤菜中夾菜,吃一口夾一次,筷子上的口水污染食材,又被他人食用的情況,卻也越來越被人們詬病。據相關醫學研究發現,有很多細菌病毒就是在這筷與筷的碰撞中傳播開來。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主要有病毒、細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而這些病毒大多都是通過飛沫傳染,甚至連最常見的感冒在合餐時也會傳染,而乙肝病毒和幽門螺桿菌,通過碗筷之間傳播的幾率則更高。
分餐制采取的是一人一套餐具,大家坐在一起吃飯時每人一份,各吃各的,用餐器具分開,吃多少就要多少,夾多少就吃多少。這種就餐方式,看似人與人之間少了你給他夾菜、他和你碰杯的熱鬧場景,但卻阻止了病毒、細菌之間的傳播,無疑是公共衛生防疫的最好途徑。有數據表示,使用分餐制可以預防各種經口、唾液傳播的疾病并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能使疾病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為17%。特別是有利于減少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阻止胃病的蔓延。
事實上,早在1993年,中國烹飪協會就向全國餐飲業發出了“筵席改革”的倡議,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分餐制”。2003年5月20日,中國烹飪協會發布《餐飲業分餐制經營服務規范》標準,提出餐飲業分餐制的定義、形式和規范要求。2003年5月27日,中國飯店協會發布《餐飲業分餐制設施條件與服務規范》,同時申請國家質檢總局確定該標準為“強制性國家標準”。2003年6月1日,中國商業聯合會召開相關研討會 ,認為分餐應加以規范,大力提倡,但不宜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然而,20多年過去,或因就餐者不愿接受,或因餐館酒店未能實施,到現在還都是一副合餐的老面孔,致使分餐制這一公共衛生防疫中最好的制度未能落實。
眾所周知,肆虐傳播的新冠病毒就是通過唾液、飛沫傳播的,碗筷之間的傳播更為快速。因此,我們應該大力推廣分餐制,戒除“舌尖任性”的慣性,丟掉“萬筷齊發”的習慣,改良“熱鬧聚餐”的方式,力所能及地消除共餐隱患,讓我們都能吃出健康、吃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