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靜
最近,“地攤經濟”異常火爆,似乎能量聚變,頻頻登上微博熱搜,江西瑞昌城管電話邀約攤販擺攤的視頻火遍全網……6月4日《安康日報》也刊登了攝于安康城區東堤的圖片,明亮的路燈下,一個挨一個的路邊攤上商品五花八門,人流熙熙攘攘,圖中的“地攤經濟”場景,蕩漾著城市休閑時光濃濃的煙火氣,而曾幾何時,在城堤擺攤還屬于城管大為頭痛的事。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地攤經濟”無疑是城市煙火氣的重要標志,伴隨著城市發展的全程,無論商品經濟怎樣發展,城鄉一體化怎樣推進,“地攤經濟”始終是城市元素表中的重要成員,是城市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底層收入者最重要的創業創收方法。雖然同其他經濟類型相比看似不甚“華麗”,但是“地攤經濟”創業門檻低、失敗風險低,讓它具有獨特優勢,能夠有效激發市場經濟活力,切實增加就業崗位,從業者即便一時失利也能迅速“滿血復活”,此外能夠讓居民擁有更多選擇、享受更多實惠,增加城市親和力、活力。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已經讓我們有了切身的感受,街邊的小店關了,路邊攤沒有了,不僅生活不便利,整個城市也失去了活力。由于正常的消費鏈被打斷,經濟的流動性大大降低,經濟發展大受影響。
“后疫情時期”,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解決居民就業迫在眉睫,推進經濟復蘇迫在眉睫。“‘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和在山東考察時先后兩次為“地攤經濟”點贊。今年5月,中央文明辦也發布消息,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各地熱烈響應,紛紛出臺相應政策,激活“地攤經濟”,釋放城市活力。
上海通過舉辦夜生活節打造夜上海新形象,推進夜市經濟發展,支持特色小店開展“外擺位”經營。濟南合理釋放“地攤經濟”,大力發展“夜間經濟”,發展“小店經濟”。南寧出臺指導意見,明確至今年年底,允許在居住集中區附近開辟臨時攤點攤區,鼓勵利用小區內外閑置區域設置臨時攤區,對企業和經營者因生產經營活動,造成輕微違反城市管理相關法規的行為,不予處罰。鄭州各地布局夜經濟集聚示范區,充分利用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和閑置土地,設立市集和特色跳蚤市場。南京新增臨時外擺攤點。陜西在省上層面第一次提出“在不影響人行通道、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城區臨街店鋪出店經營,允許大型商場適度占道促銷,允許在居民居住集中區開辟臨時攤點攤區,允許流動商販在一定時間和區域占道經營”……盡管在對待“地攤經濟”上各地多少還有些羞羞答答,是不是真正理解了中央的深意,都暫且不說了,作為本身很尋常的經濟現象恢復它的名譽,給它必要地位,這是令人高興的!
隨著各地政策的放開,“地攤經濟”成為了經濟復蘇的新動力,一方面拉動就業人數上升,另一方面帶動消費。“允許小商販占道經營”的成都,一條小小的政策,讓數萬家庭在疫情過后迎來希望,也讓經濟復蘇勢頭強勁。據媒體報道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成都全市設置的臨時攤點2234個,允許流動商販經營點20891個,增加就業崗位10萬個以上,中心城區餐飲店鋪復工率超過98%。這團“人間煙火”,正燃起經濟復蘇的希望。
一直以來,街邊巷尾小商販、流動的夜市都在陪伴著城市的繁華。它們并不是城市管理的“灰色地帶”,更不是經濟發展的“盲腸地帶”,它是城市最質樸的底色、是經濟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攤經濟”一旦打開堵堤堵點,就奔涌出固有的巨大活力,說明順應了市場需求、社會的意愿,符合經濟多樣性配置資源的自有規律。今天,我們重新認識“地攤經濟”在城市發展中的應有的位置,并以客觀態度和平常心待之,對于城市發展是有益的。雖然,我們也看到,有媒體報道,大連一夜市開放后,附近出現交通堵塞、衛生“一片狼藉”等情況,被停業整頓。但是,我們更看到,各地的城市管理者們在積極思考如何采取措施,做好規范、引導和服務,促使“地攤經濟”有序發展。
南京要求臨時外擺的區域應設置明顯標志、擺攤攤位須編號,同時公示經營項目、經營時間、安全提示,現場也要做好垃圾分類收集。成都謀劃更精細的地攤政策2.0版本,實現占道經營規范有序、市容環境干凈整潔、市民生活方便快捷、城市消費更加活躍、市井氣息更加濃厚有機統一。合肥攤點設置分為“禁止區”和“疏導區”,在不影響市民生活、交通的情況下,按照標準進行規范設置管理……
既放開也引導規范經營,遵守應有的公共秩序,保持良好的公共環境。這些好的舉措,都為我們安康發展“地攤經濟”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城鎮化過程中,“地攤經濟”是城鎮底層收入者在城市立足的重要方式,直接采取“一刀切”式地禁止和驅趕,無疑是不明智的。一個幾尺見方的攤位,往往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就是天大的事情。對相對弱勢群體的包容度,是城市文明的重要體現;為不等不靠、誠實勞動、自食其力的人提供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也是衡量城市管理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更是我們對待“地攤經濟”的平常心。
李克強總理日前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說“全國6億人平均月收入也就1000元”,這有相關統計數據支持,“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折算成月收入是2561元。按五等份分組,其中最低的低收入組人均每個月還不到1000元,中間偏下收入組人均每個月1300元左右,這兩組占全國家庭40%(注:該項調查以家庭為單位),再考慮低收入家庭人口數一般偏大,因此這40%家庭背后的人口會超過總人口的40%,大體就是6億人。”以全國的情況類比安康的情況,可以想見我們面臨的形勢。
對于安康來說,尤其是城鎮居民的就業,除了單位上班、工廠打工,還有一部分人可能就需要通過擺攤來解決。市井雖嘈雜,但藏著的是城市煙火氣和人情味,更藏著的是城市的生活精神。地攤,擺的是民生,是最底線的民生,也是最大的民生。從當下看,“地攤經濟”是解決就業、激活經濟的重要方式。但它的意義不僅于此,無論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還是從城市未來發展的需求來看,創造更好的環境,給予小商小販、“地攤經濟”公正的評價和應有的尊重,引導其規范發展,無疑是解決就業最低成本的舉措,是確保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良策。因為,它永遠是我們城市割不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