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婉
日前,看到新華社微信發布的一則圖文——“再見,2556”,心中莫名感動。“2556”是一個有著特殊含義的數字,是通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懸崖村”阿土列爾村的2556級鋼梯。5月15日,該村84戶建檔立卡戶順著“天梯”走下懸崖,通過異地扶貧搬遷住入縣城集中安置點,開啟新生活。
像阿土列爾村村民一樣,靠著易地搬遷政策過上好日子的貧困群眾,在咱們安康,并不鮮見。
安康市地處秦巴連片特困地區,許多貧困群眾常年生活在大山深處,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水、電、路、通信等公共設施都十分薄弱。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按照中央“十三五”期間繼續組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決定,五年來,安康市從住房保障到配套建設再到產業就業,探索出“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的發展思路,幫助10萬余戶貧困群眾搬遷到生存條件較好的地方,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實現從擺脫貧困到穩定脫貧再到逐步致富。
經過5年多的艱苦努力,易地搬遷等“八個一批”扶貧措施產生的帶貧益貧效應在安康正日益凸顯。人口減載、群眾脫貧、生態環境治理等多重增效目標實現預期,其中,因為居住條件造成的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長期困擾貧困群眾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欣慰地是,今天的我們,終于和全國人民一道,站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后關口。越是到關鍵節點、緊要關頭,越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堅定信心、攻堅克難,一舉贏得戰疫戰貧“雙勝利”。
要飲水思源,做艱苦奮斗的踐行者。事非經過不知難。脫貧攻堅取得豐碩成果并非旦夕之功,脫貧成果的鞏固仍需艱苦努力。黨員干部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留下的奮斗精神,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緊迫感,把全面小康的夢想具體化為脫貧攻堅的實踐,把黨中央的各項扶貧惠民政策落實為具體的幫扶措施,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考驗,做扶貧政策的堅定執行者,工作部署的堅定推動者,脫貧成果的堅定捍衛者,讓初心在決戰脫貧中熠熠生輝。
要與時俱進,做改革創新的開拓者。創新是第一生產力。黨員干部要堅持問題導向,實干導向,與時俱進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干在一線、走在前列。拿出初生牛犢不畏虎的干勁、闖勁、拼勁,大膽思考,大膽作為。要結合農村實際發展特色種養產業,打下持續增收的長遠基礎;結合城區的“米袋子”“菜籃子”工程,搞好電商扶貧、消費扶貧,暢通農副產品銷售渠道;推動外出務工、公益崗位、就地就業三管齊下,合理優先安排貧困人口就業;發揮公益組織和愛心企業作用,凝聚扶貧幫扶的社會力量。
要甘于奉獻,做為民服務的擔當者。脫貧攻堅正處在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精準扶貧、防止返貧,樣樣都是攻堅戰;教育醫療、民生保障,個個都是“硬骨頭”,黨員干部只有真正樹立公仆情懷,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氣度“在其位、謀其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和擼起袖子加油干的信心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為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操心盡力,為貧困群眾的“需、急、憂、盼”擔當作為,做貧困群眾心里的當家人、主心骨、頂梁柱,才能不斷夯實筑牢脫貧攻堅的群眾基礎,匯聚起干群一心決戰貧困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