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朝林
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點贊柞水木耳“小木耳大產業”,在山西考察時鼓勵大同鄉親們把黃花產業做成“致富花”。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直把產業扶貧放在首要發展地位,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重要力量。
產業扶貧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產業扶貧是“五個一批”的重要內容,也是貧困地區脫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更是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的長遠之計。近年來,貧困地區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取得明顯成效,贏得較好的市場競爭力。比如江西贛州的臍橙、陜西洛川的蘋果、四川昭覺的特色旅游、甘肅定西的馬鈴薯……既帶動當地群眾發展農業產業,又將產品銷往大都市,開拓了市場,還形成了地方品牌,更是鼓起了群眾的腰包,拔掉了窮根,種下了“搖錢樹”。因此,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各地要依托資源優勢,發展壯大特色產業,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推動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轉變。
產業扶貧是發展集體經濟的重要舉措。發展集體經濟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在新形勢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就是要探索建立農村集體資產運營新機制,把屬于集體的土地、灘涂、廠房、農用機械等資源有效整合,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實踐證明,發展集體經濟不僅需要有懂技術、會經營的“帶頭人”,更要融入現代管理理念,實行市場化、企業化運作。通過引入職業經理人,把集體山水資源和閑置的房屋、土地合理開發利用,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引進規模企業合作開發,把產業鏈條延長,把產業做強做優,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帶動集體、群眾雙增收。
產業扶貧是帶動群眾參與的有效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貧困地區要借助脫貧攻堅政策機遇,形成“一村一主導產業、一戶一致富項目”的產業扶貧之路。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前提下,積極培育農業園區、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訂單幫扶、股份合作、生產代管等模式,與農戶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群眾尤其是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積極參與到產業發展中,實現土地流轉、勞務收入、股份分紅等收益。因此,只有通過產業幫扶外力推動,激發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使他們在產業扶貧中享受紅利,才能保障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真脫貧、脫真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