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真超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人們的學習、交流以及娛樂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網民規模超過9億人,上網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雖然互聯網法律法規越來越健全,但不文明的網絡行為和現象仍然時有發生,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如何讓互聯網成為真實有用的知識庫、方便快捷的交易所、溫暖可靠的朋友圈、文明理性的輿論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依法上網、理性上網、文明上網,共同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拒絕接觸不良信息。這里的不良信息是指黃色、暴力、賭博、迷信等類型的信息,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好奇心,不去瀏覽一些不良信息內容,不去點擊陌生的網站和鏈接,不信所謂的“分享能賺錢”。同時要防止身邊未成年人接觸此類信息,讓自己和身邊人自覺抵制不良信息。遇到不良信息時,還要通過正規渠道積極進行舉報。
理性面對網絡謠言。網絡謠言往往是夸大事實或者斷章取義,甚至是憑空捏造的虛假信息。我們經常會收到這樣的信息:“……將此消息轉發給10個人,可保你的家人平安無事,否則……”。明知是假的,為了不受到詛咒,有人也會違心地轉發出去。面對網絡謠言,我們要理性思考、準確判斷,不傳播不擴散。對于無法確定的信息,要靜待官方或者權威機構給出答案。對于一些錯誤的或者反動的信息,要主動拒絕并及時制止。
文明網絡社交言行。在各類社交平臺百花齊放的今天,我們很容易通過網絡與他人建立一種聯系。雖然隔著屏幕,但在和別人交流溝通的時候,我們仍然要遵守網絡秩序,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定要使用文明社交用語,不在網上隨意攻擊、侮辱、誹謗別人,不傳播有害信息。對于網上的熱議話題,我們應當以理性的態度參與,并注意討論與評價的尺度,尤其是敏感話題要注意把握政治性和嚴肅性。
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網絡既具有隱蔽性,又具有開放性,我們不要隨意將個人的信息在網上傳播,不要隨意與網友見面。對于網絡上從不認識的人,凡是涉及轉賬、打款等事項,一定要慎之又慎,多向身邊人詢問,以免發生上當受騙。尤其是老人和在校大學生,要高度警惕“掃碼領”“套路貸”等,“天上掉餡餅,剛好砸到你”的事情萬不可相信。要引導身邊未成年人不要沉迷于網絡游戲,尤其是錯誤價值觀導向的游戲。
自覺維護網絡安全。有些個體或組織出于某種目的或者利益,利用一些技術手段入侵別人的計算機,盜取信息,給用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種行為已經不僅僅是道德層面的問題,情節嚴重的就會觸犯到法律。我們每個人都應自覺抵制這些行為,不管自己有多強的網絡技能,都不應該去當黑客,不盜用他人的密碼,不竊取他人的隱私,自覺維護網絡空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