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俊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要求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游服務。
不過,即便是防沉迷系統+嚴格限時服務的整套組合拳能夠得到落實,就真能管住孩子嗎?
導致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中,家庭教育缺位或者親子關系不健康是主要原因。“隱形父母”大量存在,“手機保姆”大行其道!父母不了解孩子在網上干什么,放任孩子玩手機或電腦,沒有在時間和內容等方面進行必要的約定引導,或者父母自身也是個沉迷網絡的“低頭族”。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缺少家人陪伴和課外活動,孩子更容易投向游戲的“懷抱”,在虛擬世界里尋找價值認同。相關調查顯示,在玩游戲的時間上,留守兒童要高于非留守兒童。尤其是在“每天玩4~5小時”以及“每天玩6小時以上”這兩個時間段,留守兒童的比例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更可怕的是,許多農村家長因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制約,并沒真正意識到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的危害。
游戲本質上是一種由規則引導的體系。“遵循規則去解決問題,即可得到一些獎勵和反饋”——這個原則,同樣可以運用到幫助未成年人健康游戲,科學使用網絡。在孩子接觸游戲和網絡之前,家長可以進行協商、引導,并訂立規矩,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表現主動性和自制力。
學校更應該積極承擔起教育責任,用更加健康活潑的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及時給予學生心理輔導,引導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手機游戲的開發廠商尤其必須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應積極開發更有效的游戲防沉迷和監管體系,同時在游戲里進行正面的價值引導,避免孩子受游戲不良內容的誤導而步入歧途。如據報道,日前,國家網信辦發文要求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堅持主流價值導向,促進算法應用向上向善。游戲企業更是責無旁貸,否則難免會淪落到被資本深度裹挾的校外輔導產業今夏一樣的遭遇。
當然,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不是也不應簡單地譴責游戲提供方,而是需要化堵為疏,企業、家庭、學校、監管一起努力,企業本身的技術手段與家庭教育手段相結合,監管作用落地落實,才能最終構建一個全社會的防沉迷系統,讓青少年的精神得到滋潤與充盈,最終實現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