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竹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和實踐路徑,吹響了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奮進號角,為做好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從現代化發展全局來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惟其艱難,更顯偉大。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構想,農業現代化是其中重要內容。改革開放后,解決了人民溫飽問題,實現了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到21世紀初,中國共產黨對工農城鄉關系作出重大調整,正式轉向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農村現代化步伐明顯加快。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標志著黨對城鄉關系作出重大調整,強調農業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強調不僅要實現物的現代化,更要實現人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從現代化發展全局來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當前,農業現代化還是“四化同步”發展的短腿,農村發展還很滯后、城鄉差距依然明顯,現代化建設不能“三條腿長、一條腿短”,也不能“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迫切要求我們盡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的短腿、短板,使其盡快跟上國家現代化的發展步伐。
首先要解決好小農戶的發展問題。“大國小農”是我國農業的基本國情,以小農戶的生計資源為出發點,以農民的地方性農業生產為“產業”,以城市普通消費者對健康食物的需求為對接出口,通過專業化的社會生產服務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構建由小農戶和城市人口共同參與的“巢狀市場”;其次要解決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問題。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永久基本農田。通過土地流轉、托管、代耕以及購買服務等方式對地塊進行整合,實行連片規劃,為農業現代化項目打造大平臺。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建設農業現代化試點項目,構建示范工程、打造高規格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以點帶面有序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規模效應;再次要解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瞄準重點產業、重點企業有針對性地招商,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聯合、優勢互補,把產業鏈真正“鏈”起來,構建基于數據連接的全產業鏈條的追溯體系,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直達通道,以渠道和物流供應鏈運營為基礎,發展智慧果蔬園、設施養殖、智能化物流基地、生鮮加工中心等商業生態,更好推動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最后要解決“新農人”與各級政府“雙向奔赴”的問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立完善的“新農人”制度體系,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加大對返鄉創業人才和鄉村產業振興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另外,要鼓勵校企合作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通過校企聯合的模式推動農業現代化技術在涉農企業實施與推廣。
鉚足干勁,不懈奮斗,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就一定能夠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繪就農業農村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