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華鵬
近年來,我國假日經濟蓬勃發展,特別是歷經三年疫情后,人們蓄積已久的旅游、消費欲望得以疊加釋放,助推假日經濟持續火熱,成為拉動消費、引領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假日經濟主要體現的是空間上的流動與聚合,呈現的主要方式是休閑與旅游,是通過一部分人的休假、旅游、消費,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互動融合,而催生另一部分人就業、創業、增收的機會,進而帶動供給增加、市場繁榮、經濟發展。
我國“假日經濟”可追溯至1999年,當時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提出將“五一”“十一”假日變長,通過上移下借的方法調整假日時間,使得當年的國慶假期變成“長假”,增至7天。目前,我國全年共有法定節假日11天(其中通過上移下借方法進行調休,春節、國慶假日一般可連休7天左右),另外有52個周末,成為假日經濟的全部檔期。
假日經濟發展到今天,已不是單純的“旅游經濟”,而是由一個龐大的產業體系所構成的。除了旅游業外,還有娛樂、購物、影視、交通、競技、休閑體驗、餐飲服務等眾多行業,他們一同構建起具有多樣性與多元化的假日經濟生態。
今年火爆出圈的淄博燒烤,憑借著物美價廉、熱情好客和流量圈粉,吸引了各地大學生利用周末時間乘著高鐵到淄博吃燒烤。據統計,今年3月首周,連續兩天淄博站到達旅客都在2.1萬人次以上,周日到發旅客更是到達了4.8萬人次,直接創下了3年來的最高紀錄,淄博榮登今年“五一”假期全國熱門景點第一。
發展假日經濟,各地都有不同的旅游資源、文化背景、消費體驗等特色亮點,大都市和一、二線城市等自帶虹吸效應,近水樓臺先得月。而作為三、四線城市甚至小縣城,區域稟賦、特色資源、文化內涵等很有限,短期也難以建強基礎、優化配套、打造亮點,但是切不可自卑自棄、亦不可盲目照搬照抄,要有戰略思維、發展眼光和進取意識,在有限的硬件基礎上,做優放大良好的環境、貼心的服務和優質的體驗,讓賓至如歸、客來如意。
假日經濟既不是貪大求新的,也不是千城一面的。因為假日經濟的消費群體越來越多元化,小城市更有地方性的色彩、味道、服務和體驗,恰好是假日經濟的不同特色,也是地方假日經濟出圈的不同風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避開著名城市、熱門景點、擁堵路線的“反向旅游”越來越受青睞。今年“雙節”假期,鄉村旅游受到熱捧,人們走進美麗鄉村,飽覽鄉村秋景,品嘗風味美食,體驗多元融合的鄉村旅游業態。各地要挖掘激活各類資源,充分展現地方特色亮點,注重提供人性化、多元化服務,以軟環境提升硬實力,共享“假日經濟”大蛋糕,助力經濟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