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
有時看到一些網絡短劇,一個入贅女婿隱藏了豪門少爺或位高權重的身份,入贅勢利眼的家庭。因為窮,參加同學聚會也受盡欺壓。終于他忍無可忍,一個電話讓嘲笑他的人家里上億資產的公司破產,讓欺負他的富二代家破人亡,讓欺負他的同學失掉工作還要全行業封殺。
除了贅婿劇之外,還有小媳婦是主角的,同樣隱瞞了富家千金的身份,也是忍氣吞聲到忍無可忍,娘家的爹媽或兄弟一出面,讓婆家大驚失色,追悔莫及。
由于這些短視頻有極強的帶入感,讓觀眾身臨其境。主角受欺負時,觀眾也跟著氣憤,也恨不得讓那些盛氣凌人的家伙家破人亡。當目的達到后,大快人心。而我常常感覺這些網絡短劇在滋養我的戾氣,帶我遠離善良和美好心情。三分鐘開除一個高管,法律呢?五分鐘讓幾十億的公司破產,制度呢?十分鐘讓幾十口的家族遍體鱗傷,人性呢?這些網絡短劇正在消解法律和道德,正在日益損害著人們的精神健康。
無須諱言,當下社會上確實存在一些消極現象,有人崇拜權力和金錢,嫌貧愛富,以貌取人,討好有錢有勢者,欺負弱勢群體,把這種社會現象反映在網絡短劇上也并沒有錯。但藝術是高于生活的,對這類現象可以唾棄,可以抵制,但不可以崇拜?蓵r下的一些網絡短劇看起來是鞭撻這類丑惡現象,但他們抵制的方法就是用更大的權力或更多的金錢,采取更暴力更駭人聽聞的方式,反映出來的是暴力高于法律,金錢征服一切。
現實社會可能確實有這種偶發事件,這種個案,但絕不可能是我們社會的主流和本質。我也經常參加同學聚會,也有窮同學和混得背的同窗,可我看到的是富同學在窮同學面前更加小心翼翼,生怕有語言傷害到他們,或者有不當行為損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善良與教養還是我們今天社會的主流和主旋律。
我們今天進入了“微時代”,產生了一些新問題,如微審美,這種審美與生活經驗交織雜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緊密相關,與傳統藝術創作有本質上的不同。這些微視頻的創作基本上是對現實生活的簡單“搬運”和“復制”,創作門檻低,表述的是個性化觀點。如果作者追求真善美,作品就反映真善美;如果作者追求權力和金錢,作品所號召就是追求權力和金錢。作者崇拜暴力,作品涵養的是暴力傾向;作者世俗化傾向嚴重,觀眾的審美情趣隨之發生變化,越來越世俗化。藝術與技術的界限日趨模糊,高雅與庸俗的鴻溝被徹底抹平,傳統的美學標準正日益被消解,這應該引起警惕。
紙媒也好,手機也罷,只要能夠為人類提供閱讀支持就對社會和人類有益,大作品也好,微視頻也罷,從類別上講并不存在好壞之別,但作品的內涵卻存在著是有益于人類精神的健康,還是有損于人類的精神健康的區別。我也看到一些微視頻,堅持宣傳那些溫暖人的故事,宣傳著人類真善美,滋養著人類的精神,維護著藝術的高貴。藝術無論任何類型,只要作者是用心而作,那必然無分好壞,而是“風格各異”;但是,有很多短劇作者并非用心而作,而是為標新立異、為獲取流量、為利益最大化而創作,甚至以復制粘貼的方式創作和生產大批情節雷同、同質化的作品。只要刷網絡短劇,時時都能刷到贅婿劇、富家千金下嫁劇,看到開頭、看到人物設置即知道后邊的故事走向。然而,這類劇的情緒植入性強,觀眾的情緒一旦被感染,勢必跟著劇情去發泄,在贅婿受盡欺壓成功反擊的結局中得到釋放,獲得快感,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植入迷信權力和金錢的觀念。
這類網絡短劇,其思想,如崇尚權勢、金錢,消解法律、制度和善良,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和觀念中,它不但影響到社會道德的重建,而且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認知。我很難相信,從五四以來我們所追求和為之奮斗的科學與民主,我們努力構建的法治社會難道是那些短劇中反映出的贅婿生活?
我們呼喚歌頌英雄,歌頌人類真善美,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短劇,這才是我們文化建設的方向。錢穆說過:“善是中國學術思想的最高精神所在,若沒有這善字,一切都無意義可言。”小說創作也好,短劇拍攝也罷,都不應該被社會上的壞風氣所劫持。要堅信善的力量,誠與善的里面才有文學和藝術的高貴,才應該是我們要講好的中國故事。
大眾需要健康的網絡短劇,我們期待網絡短劇平臺能夠生產出表現時代與人生,表現人類的情感、困惑及理想,歌頌真善美,對生命意義有探索與建構貢獻的好作品。讓網絡短劇成為維護文學和藝術高貴的一道堅固防線,成為涵養我們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