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立剛
扶貧是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的改善、多元產業的支撐,還需要人們精神同步進步,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近些年,一些基層黨員和群眾中盛行不良人情風、盲目攀比風等現象,忽視新民風建設引領創新發展的需要,借助“喬遷、開業、祝壽、滿月”等名義的請客收禮現象不在少見。對此,廣大貧困群眾苦惱不已,預期收入與人情支出不成比例,“打腫臉充胖子”的現象時有發生。人際交往的“面子”,裹挾著“份子錢”灼傷著“里子”,頗有幾分尷尬和無奈。于是,正常禮尚往來的心理變得復雜起來,群眾之間的情誼也變得更加微妙。
拿新婚嫁娶來說,本是人生大事喜事,盛情邀請親朋好友湊個熱鬧交流感情、祈求吉祥、分享幸福,接受祝福本是無可厚非的。只要按照程序申報,符合規定辦理,不鋪張、不浪費,低調務實圖個喜慶也能夠被社會公眾所接受所應允,完全在人際正常交往范疇。殊不知,少數干部群眾無視新民風建設的各項規定,率性而為,肆意妄為,利用微信或QQ群發、點對點向服務對象告知甚至是利益推送“無事酒”“虛假酒”,大張旗鼓收取“份子錢”,大擺宴席搞起鋪張浪費更是令人所不齒,直接有悖于公序良俗和社會公德。
自2017年以來,安康市倡導新民風建設已經有四個年頭,從“誠孝儉勤和”的新民風內涵建設到“三年成新風”體系建設,無論是創造性推行新民風建設“八種喜事新辦簡辦”儀式,還是到各縣區持續鞏固提升來之不易的新民風建設成果;無論是文化理事會統籌移風易俗建章立制,還是借助“新風惠民”村村行主題宣講宣傳新民風,無疑都是緊緊圍繞城鄉精神文明“之治”,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革除陳規陋習,持續不斷改變群眾觀念,沉甸甸的“獲得感”“幸福感”必然贏得民心。
實踐證明,良好的制度體系建設有利于基層鄉村(社區)治理規范化、系統化,關鍵在于把制度執行落實落細。譬如,鄉村(社區)治理依靠“一約四會”就是典型案例。當群眾的某些行為或某種現象,不足以構成法律懲罰和道德譴責范疇,落實《居民公約》的自治行動就是群眾為人處世的行動指南。當“一約四會”成為廣大群眾的思想共識和行動指南,成為行事議事、溝通相處的規矩時,彼此約定變得更為誠信,公序良俗就會得到有序有節。到那個時候,在持續推進的新民風建設中,勸說停辦“無事酒”,剎住不良風氣,“和事佬”不再成為唯一手段,自治條約、共同承諾就成為鄉村治理的重要“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