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心
我市自易地搬遷實施以來,全市已建設安置點1364個,實現集中安置26.86萬戶、94.54萬人,安康已進入了“后搬遷時代”。
把房子建好讓農民從大山里搬出來,只是萬里長征中的第一步。如何讓這些搬遷群眾在集中安置社區盡快融入,適應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嬗變,是一項長期工作,也是當前最需要重視的問題。這些搬遷群眾,有的祖輩靠務農為生,文化水平很低;有的世代都居住在大山里,沒有出過遠門。通過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他們搬進了安全、整潔的集中安置社區。但面對高樓大廈和水泥墻,他們中的很多人顯得無所適從。比如,不會用新購置的電飯鍋、電磁爐、煤氣灶,有的吃飯都成了問題;還有在新社區工廠上班,想去就去、想走就走,有事也不請假,給企業管理帶來了麻煩,等等。這部分社區居民都是從農村搬遷而來,仍是農民身份,不是一步就能完全城鎮化的,尤其是生活習慣很難短時間發生改變,需要時間來沉淀和轉變。這種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轉變,其實質就是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去農耕文明講究靠天吃飯、依賴土地、自給自足;而工業文明則表現出脫離土地、遵守規則、分工協作。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變遷過程。
我們要把易地搬遷安置作為群眾開啟新生活的巨大機遇,全方位搭建實現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舞臺,探索建立農村新型社區管理服務、社會治理新機制和相關政策支持體系,在尊重意愿、尊重規律的前提下,催化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絕不能讓移民搬遷社區成為新的“貧民窟”,徹底斬斷貧困鏈條。